樓市新態/公私營七三分配 宜重新檢視\祥益地產總裁 汪敦敬
4月12日,房屋局局長何永賢表示,特區政府在平衡公營房屋和私樓供應量時十分小心,確保不影響私人市場。最近有人批評公營房屋供應量過剩的問題,這個情況的確容易令人思考,私營及公營房屋新供應目標比例定為七三比是否仍合適?之前的決定必有其當時的處境及正確性,但到了今天的現狀有沒有修改的必要呢?
從成本角度來說,七三比等於是用三成的私樓賣地收益去支持七成的公營房屋,是否隱含了變相的高地價因素。第二個可能性就是,如果三成的地價賣得並不高,於是公營資助房屋要用更低廉的建築成本去興建。
筆者認為以上兩個情況都不理想,公私營房屋七三比例需要重新探討。更重要是,筆者認為要達到房屋政策的目標,以單純的土地規劃不足以解決現時問題。因為特區政府要做供應管理之餘,還要做需求管理及成本管理。
筆者認為正確的做法應該考慮周全:首先,私樓的供應不可以太少,不一定要用新供應去滿足需求,最近放寬樓市辣招就等同放寬了二手的住宅供應,向市場提供了更多供應。如果二手的供應是足夠的話,公私營房屋都可以用二手市場去滿足大部分的需要。
其次,筆者當然同意要打擊公屋富戶,從而令到公屋可以有更大的使用率,而讓申請居屋人士當中真正需要的人更容易上車,加之活化換樓市場,改善放盤和上車盤的二手成交。一、二手同時增加供應的好處就是市場較平衡發展,這才是房屋政策的重要配合。
近期綠置居啟鑽苑有逾百宗撻訂,其中逾半數是開放式及納米單位。有議員估計錄多宗撻訂與納米樓絕跡有關,市民情願浪費數萬元撻訂改為抽新落成的居屋。另外,我們亦會見到,新居屋山麗苑因為位置吊腳有近2500餘伙「賣剩蔗」,中籤者揀樓前「縮沙」。此外,由2021/22年度有1469人在無參加「特快公屋編配計劃」的情況下,卻獲編配「長者住屋」,但其中有97%人因此拒絕編配,部分單位更空置逾10年。以上種種例子可以看出,僅靠規劃難以匹配市場需求。
其實撤辣前的香港樓市,發展商已難以買入地皮去建屋。香港社會要面對的是,因為市道不濟而引發的市場衝擊。即是說,地產不只是發展商和擁有資產人士的福祉,而是全港所有人的福祉。地產不濟,我們失去了賣地收入,特區政府靠什麼去營運?一個市場總要面對收支平衡的成本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