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為國為民事例 放棄「諾言」也是負責

  第三題

  向華:「遵守諾言是具誠信的表現。」

  幼羚:「我卻認為,有時候,放棄諾言也是負責任的行為。」

  試寫作文章一篇,談談你對以上兩個觀點的看法。

  第一步:釐清議論事項。何謂「諾言」?詞典的解釋是:「應允別人的話;承諾。」第二步:辨別甲乙項的關係。論說文題目固然可以千變萬化,但對於「兩項式」題型,考生應不會陌生。題目中兩項內容所表達的觀點截然不同,已從引文中的「卻」字明確標示出來。觀點相反,考生必須對兩個觀點展開正反論述,論證才算圓滿。

  按常理,「遵守諾言是具誠信的表現。」當無異議,可是「放棄諾言也是負責任的行為。」無疑就是題目中的難點所在。古人認為「一諾千金」,故有「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的美談。古人「立木為信」,法家藉「信賞必罰」,終能建立大一統帝國。人若無信,當被世人鄙棄。

  如此說來,「有時候,放棄諾言也是負責任的行為。」這話似乎難以成立。由此可見,這個才是真正的難點所在!這個「放棄」,必須建立在高層次的基礎之上,例如為了國家人民,為了家人的幸福,為了完成別人崇高的理想夢想……例如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為了國家而放棄親情愛情,凡讀《與妻書》者,無不為之動容!

  假如「放棄」純然因為個人私利,當然會破壞親情、友情;假如「放棄」包含別人,以「利他」為基礎,那麼這個「放棄」就隱含犧牲自己、成全別人的偉大情操了!

  然而,有時候講究或放棄誠信,有時候也要看情景、看對象。試看以下例子:

  曾經「割股奉君」,以隱居「不言祿」之品行讓世人推崇的介之推。晉文公打算封賞介之推,乃下令焚山,企圖逼介子推出山,不料介子推卻堅持不下山,最終抱在一棵柳樹上死去,「士甘焚死不公侯」。晉文公為紀念介子推,規定每年此時不得生火,此即寒食節的起源。介之推的執著,誠然可敬,晉文公重諾,出此下策而終成悲劇。

  如此看來,假如晉文公尊重臣子的選擇不放火燒山,是否更負責任的行為呢?

  可探討暫緩垃圾收費問題

  至於事例,考生若以「垃圾收費」為例,指政府固然要「言必信,行必果」,推行政策,有理有據。若為廣大人民福祉,終於選擇暫緩推行,難道不是「負責任的行為」?

  總之,本篇是典型論說文,論據是論題成立之關鍵,史例、事例為上。假如考生沒有具說服力的例證,論據又未能突出「放棄諾言也是負責任的行為」,要取得上品,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