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極地最小生物 揭海洋生態奧秘
採集上來的150升南極海水,經過過濾、濃縮,王華龍最終收集到50毫升樣本,裏面含有最小的生物——病毒。在日前圓滿完成的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中,已經從事極地海洋病毒研究近10年的他負責研究南極海水中的病毒在維持生態系統平衡中的作用。在他所搭乘的「雪龍2」號上,只有他一人負責此項科研任務,考察期間的日常工作一般從早8點到晚上10點,而在密集採樣的那十幾天更是不分晝夜。雖然辛苦,但這份調查工作,對了解海洋生態和生物的進化及保護南極磷蝦資源都很有意義,王華龍形容此次南極科考收穫頗豐。/大公報記者 丁春麗濟南報道
王華龍是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隊隊員、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環境生態學系副教授,他已經從事極地海洋病毒的研究近10年,但這是他第一次參加南極科考。
談及到南極做這項任務,王華龍告訴記者,氣候變化對南極的各類生物都會產生影響,海洋裏生存有不少致病菌,這些致病菌會導致一些海洋魚類或者浮游動植物大面積死亡。每當這時,有益病毒就會挺身而出,去戰勝致病菌,從而使海洋系統保持一個均衡的狀態,而不至於導致整個生態系統崩潰。
「病毒不僅僅是對微生物,還對各種海洋魚類、浮游動植物都是一個重要的調控者。」王華龍說,正是基於這樣的海洋生態和生物的進化,以及對南極磷蝦資源的保護,他就做了這樣一個南極海洋病毒的調查工作。
獲50毫升樣本需10小時 滴滴珍貴
在南極進行海洋病毒的收集工作頗具挑戰,王華龍還需要多次取樣。例如收集150升的海水,5升的水桶就需要30桶。海水首先通過200微米孔徑的濾膜過濾一遍,過濾掉那些肉眼可見的生物類群,然後再經過3微米、0.22微米的濾膜過濾,就得到了沒有任何細菌的無菌水。無菌水再經過一個濃縮富集裝置的不斷循環、濃縮,王華龍就收集到50毫升樣本,整個過程大約10個小時左右。
王華龍告訴記者,此次南極科考收穫頗豐,他收集到了400餘個病毒豐度樣品和二三十個病毒宏組學樣品。相較於此前的海洋病毒調查,他此次還進行了一個酸化培養試驗,觀察二氧化碳濃度升高會對南極海洋病毒以及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而且還首次在冰間湖採集水樣,這也是一項新突破。他特別想了解,冰間湖在爆發藻華期間海洋病毒的狀況。
「一毫升水裏面有1萬個細菌,但可能有10萬個病毒。」王華龍笑着說,收集病毒樣品也是挺有意思的,病毒是生物類群中最小的,但其多樣性又是最高的,而且是最大的群體。
這些樣本也將隨着「雪龍2」號被帶回國內的實驗室,王華龍將進行海洋病毒的後續研究工作,研究南極不同站點海洋病毒的密度、多樣性、基因組以及宿主預測等。相關研究工程量較大,約需半年至一年的時間。
從老隊員身上看到熱愛和敬業
王華龍告訴記者,在「雪龍2」號上,還有中國海洋大學另外3名同事,與他同屋的則是中國海洋大學極地海洋過程與全球海洋變化重點實驗室的史久新教授。55歲的史久新是第6次參加中國南極科學考察,他第一次參加南極考察是在1994年,那次也是「雪龍」號的首航。
史久新在中國第40次南極考察的主要任務是進行阿蒙森海水文環境的調查工作,並在該海域回收5套、布放4套潛標。王華龍告訴記者,因為任務繁重,密集工作時連軸轉,史久新根本沒有時間睡覺休息,但他依然堅持在崗位上。王華龍說,他從老一輩科考隊員身上看到了熱愛和敬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