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走塑令」循序漸進帶來的啟示
被稱為「走塑令」的管制即棄膠餐具措施首階段將於本月22日實施。環保署昨日公布適應期安排,在首6個月的適應期內,環保署將聚焦於教育、引導、協助業界適應新規則,提供替代品資訊。將來遇到違規現象,不會立即執法,而是以勸喻為主。從社會對「走塑令」反應平靜來看,有關政策應可順利落實,這與垃圾收費政策一波三折形成鮮明對比,為香港未來更有效推動環保政策提供借鑒。
塑膠污染的問題已經威脅到生態環境及人類健康,「走塑」近年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亦是大勢所趨,香港加入「走塑」行列順理成章。相關法例去年通過後,環保署為實施管制作好準備和部署。總的原則就是四個字:循序漸進。「走塑」分成兩個階段實施,首階段禁止食肆向顧客提供即棄塑膠餐具,如膠飲管、膠碟、刀叉等;禁止出售或派發即棄塑膠產品,如雨傘袋、酒店膠牙刷、膠梳、熒光棒等。到了次階段,禁止食肆提供膠杯和蓋、膠食物容器等。
為了讓業界適應新規則,環保署還作出6個月適應期安排。環保署將派出大量人員,走訪全港20000家中小型食肆、11000間零售店及1800家酒店,協助其適應新規則,並設立相關網站,為商家尋找膠具替代品提供諮詢。在適應期內,業界可盡快用完儲存的膠具,避免無謂浪費。適應期之後,若發現業界違規,不會立即執法,而是首先教育勸喻,屢犯不改者才會被罰。另一方面,次階段何時實施暫無定論,主要看市面上有沒有替代產品。當有了充分的替代產品,才會考慮進一步推進。
就輿情反應來說,市民對「走塑令」早有心理準備,處之泰然。大公報記者近日採訪不同業界,普遍表示「走塑」或會導致營運成本上升,但在可接受範圍之內。「走塑令」水到渠成,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社會有共識,市面上也有大量的替代品,成本只是比膠具貴一點,但不會對業界構成很大負擔和麻煩,可實現「無痛或少痛轉移」;其次特區政府循序漸進,安排了足夠的緩衝期,又以教育和勸喻為主,體現了實事求是的作風。對業界而言,「走塑令」成本不高、「痛」感低,又能為環保作貢獻,何樂而不為?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環保署強調「走塑令」由供應方面控制,不針對市民,市民毋需憂心。相比之下,垃圾收費涉及千家萬戶,在政策理念上是以「懲罰」為主,感覺不好。特別是,香港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市民居住面積普遍狹小,在實施垃圾收費方面存在不少實際困難,加上垃圾分類回收等基本工作未做好,如果在條件不成熟之下急於求成,只會適得其反,這正是大家對有關政策信心不足的原因所在。
有人對垃圾收費政策一再押後不以為然,聲稱若再出現變數,將「對不起年輕人」、香港會「面紅」云云。這種情緒化的言論無助解決問題,也不符合他們所稱的先進地區經驗,難怪被質疑是否「別有用心」。就以被視為垃圾收費「模範生」的日本而言,重點在做好配套工作,逐漸改變市民的生活習慣,且不是「一刀切」,在東京都23個人口特別密集之區,至今豁免指定垃圾袋。可見任何地方推動環保政策都必須因地、因時制宜,不能無視客觀現實和實際效果,為了「面子」而急躁冒進。
環保大原則人人支持,減少垃圾是香港社會的共同理念,但推動有關政策必須腳踏實地,由做好配套工作入手,先易後難,由點及面,循序漸進。即將落實的「走塑令」,將為香港推行環保政策帶來新體驗、新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