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 園/將事情想遠一些\蓬 山

  作家劉醒龍的《天行者》,是一部描寫山區民辦教師的長篇小說。相關改編拍攝的電影《鳳凰琴》,上世紀九十年代曾在內地引發巨大轟動。這部小說最讓人感動之處,就是那種堅韌的奉獻精神。面對「轉正」無望、工資拖欠、校舍倒塌、感情不順、辛辛苦苦種的茯苓又歉收等種種磨難的集體擠壓,民辦教師孫四海在無奈之餘,「將事情想遠一些,心就平靜了。」他決定再種三年茯苓,到時候攢一筆錢修校舍、給孩子交學費。

  「將事情想遠一些」,這是一個深呼吸的過程。人生,其實就是不斷在遠與近之間反覆拉鋸和奔波。時間的,空間的,感情的,工作的,都逃脫不了遠與近。仔細想來,很多難題的處理,也是遠與近的糾結和拿捏。有些近的大事,拉遠了可能便微不足道;也有些近的小事,未能注意,在遠方慢慢聚沙成塔。

  所以,聖哲們都留了不同的處世哲學與方法論。《論語》裏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錢鍾書的態度是:「目光放遠,萬事皆悲;目光放近,則自應樂觀,以求振作。」林語堂三十年代發表的《我的信仰》中則說:「這個世界終有一天自然而然的會變好的。目光放遠點,你就不傷心了。」

  這看起來相悖,其實是側重點與出發點不同,並無對錯之分。同樣的站位,因之個體的差異,可能是高瞻遠矚,也可能是好高騖遠。人生譬如朝露,到頭來都是一抔黃土,但不能因此即悲觀消極,以「遠」害「近」,而應珍惜當下,天生我材必有用。

  但另一方面,當深處逆境之時,則應該心情適當放空一些,給情緒更廣闊的空間,將目光拉長,與自己和解,心也會平靜不少。而不要以「近」害「遠」,因一時的挫折,而放棄了未來的希望。這也是孫四海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