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關愛兒童也要「精準」


  香港華洋雜處,多元文化兼容並蓄,有不少節日都是表達關愛和祝願的美好日子。例如剛過去的復活節,傳統上是基督教的一個重要日子,而在香港,更已經引伸至家庭團聚,讓子女體會到生活中家長那份捨己之愛的節日,每年都有不少團體通過舉辦各種活動,向基層兒童表達關懷,幫助他們體驗愛和祝福,並且喚醒社會對兒童身心健康及成長所面臨種種問題的關注。

  香港生活成本指數高,大多數家庭夫妻都要工作,才能應付高昂的房屋貸款或租金,日常工作相當繁忙,因而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子女,不少家庭父母與子女一整天也講不到幾句話,久而久之出現情感隔閡,形成種種問題。對大多數家長而言,忙於工作為孩子的未來打拚,其實正是一份捨己之愛,關鍵的是要有時間和溝通技巧,透過常見的贈送禮物和一起吃大餐等親子活動,讓子女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重視。而且,在共享美好時光之際,家長亦應用適當的語言、擁抱或牽手,讓子女明白家長日常默默付出的心意。

  然而,現實是社會上有不少基層家庭的家長,根本沒有時間和能力完成以上看似簡單及基本的親子聚會。一是有不少基層家庭的父母在節假日仍需為三餐奔波,而且香港長年被評為全球最勞累城市,即使是不少中產打工仔,節假日仍需加班加點工作,沒有足夠時間陪伴子女;二是居住條件太差,有的基層子女被迫寄養在其他親友或監護團體的處所。過去,社會不時傳出聳人聽聞的倫常慘劇,當中有不少發生在基層家庭,追本溯源,與兒童時期親子活動欠缺或社會關愛不足多少有些關係。

  事實上,全球各地均有研究指出,兒童健康成長,需要家長給予足夠時間陪伴左右。如果孩子小時候,家長沒有花足夠的時間陪伴,等他們長大了,腦海中與雙親相處回憶近乎空白,感情自然無從談起。因此,不僅僅家長,政府亦應該「精準」關愛兒童,包括需要制訂及推出更多家庭友善政策,讓基層父母有能力和時間去平衡工作和親子生活。對於社會上頻頻發生的暴力虐兒及獨留兒童在家等事故,當局更應從速完善法例,推出適切支援配套,如此才是真正關愛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