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改善收入是應對加風的根本對策


  港鐵票價調整機制的年度結果出爐,計算結果是港鐵可加價5.05%,但在「負擔能力上限」安排下,本年度只能加價3.09%,餘下延後處理。消息毫無意外引起公眾關注,尤其是經濟尚未完全復元,市民卻要迎來一波又一波的公共事業服務加價風潮。然而,在商言商,服務收費隨行就市原本無可厚非,除非作為大股東的政府願意對港鐵「鐵路加物業」進行大手術,否則,致力提升市民收入,才是真正治本的辦法。

  有關港鐵的票價調整機制,過去已引起很多爭議並相應作出調整,先後考慮了綜合消費物價指數變動、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變動、生產力因素及扣減物業發展利潤等。但最終結果都是「順了哥情失嫂意」,計算方程式最多只能反映過去數據的變動和對前景變化的主觀判斷,免不了有偏差。同樣道理,兩電利潤管制協議及公務員薪酬調整機制亦面對計算結果與市民生活感受脫節的大難題。

  港鐵票價調整公式剛於去年作出調整,計算主要根據去年12月綜合消費物價指數(升2.4%),第四季運輸業名義工資指數(升5.2%),再扣減按物業發展利潤變動因素,最終得出票價加幅為5.05%。但這與不少市民,特別是基層家庭的生活壓力變動感覺不一樣。尤其是基層市民今年還要窮於應付兩電、水費、巴士、的士、小輪、隧道費、康樂租場費、停車費、中學文憑考試費的加價,以及垃圾徵費等不菲的環保收費等生活壓力。

  說到底,不論在哪一個時期,應對加價風潮最有效及根本辦法,就是提高市民的收入水平。辦法看似老套,卻是香港時下最迫切,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因為除了市民苦於應付加風外,政府也苦於想增加公共收入,市場和企業苦於消費力不振,而這一切,最終都取決於市民的收入水平。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之前給出的藥方是「做大塊餅」。但除了改善營商環境,推動更多盛事經濟,扶助金融地產以外的行業及加大創科等長遠投資外,其實最重要的是要想方設法釋放本地勞動力,與時俱進地鼓勵創新就業方式、完善勞動者支援,擴大和鞏固對外關係,以及虛心對待全球各地有關調升最低工資和勞工保障對經濟正面促進作用的實證研究,令社會回到相對平衡和諧的螺旋上升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