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補領紅簿仔 逾半銀行需收費

  數碼轉型欠友善 月結單字體小熱線等候久

  銀行服務日趨數碼化,但不少弱勢社群追不上數碼步伐,據政府統計處數據,僅兩成65歲以上長者曾用網上理財服務,他們仍慣用「紅簿仔」(存摺)。消委會檢視10間銀行的服務和措施,發現除恒生銀行有附帶條件只為現有客戶提供存摺、新客戶只能選擇月結單服務外,其餘銀行都會提供存摺服務予現有及新開戶長者。其他長者友善措施方面,消委會發現補領存摺、輪候櫃位及接聽電話專線方面均有改善空間,當中電話熱線最長15分鐘才有人接聽,促請銀行保障長者基本消費權益。

  消委會早前邀請17名介乎65至82歲的「智齡消費教育大使」進行電話訪問,發現部分長者非常着重安全感,「紅簿仔」及傳統櫃位服務令他們感覺較實在。消委會亦發現,10間銀行在處理遺失存摺問題方法有異,大新銀行表示不提供補領,必須重新開戶、而恒生、滙豐及渣打銀行會向長者免費補發存摺,但當中滙豐戶口號碼會變更,其餘6間銀行則徵收50或100元補領費。長者客戶即使不獲發存摺,仍可免費申請紙本月結單服務,但無銀行會提供特大字體的月結單,令視力較差的長者或較難閱讀內容。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指,美國國家社區再投資聯盟(NCRC)發表的「長者友善銀行服務指南」,已有8間美國銀行選擇特大字體月結單,建議香港銀行效法。

  調查指9間銀行的分行已逐步使用取票系統將客戶分流,其中恒生、滙豐及渣打銀行提供手機流動理財及或網上理財遙距取票服務;而中國銀行、東亞銀行、恒生銀行、滙豐銀行及上海商業銀行的部分分行更設有長者優先櫃位。此外,為提供服務予較偏遠地區的客戶,目前只有恒生銀行、滙豐銀行及渣打銀行提供7間流動分行車服務,每日到訪不同地區。

  消委會倡老人區增優先櫃位

  黃鳳嫺建議,銀行在長者人口較多的地區分行增設更多優先櫃位,並設置足夠座位供長者稍作休息,並逐步將該服務推展至全線分行,銀行亦應該清楚說明不同理財中心的定義,讓長者一目了然,而業界檢視分行分布時,應一併考慮各區人口架構及分行人流,並鼓勵其他大型零售銀行提供流動分行車,讓長者更便利地享用實體銀行服務。

  另外,雖然較為「精靈」的長者或懂使用電話理財,而10間被調查的銀行都有提供電話理財服務,但有受訪長者反映錄音目錄過於冗長,往往要花較長時間才能選擇到合適服務。據消委會調查發現,有25%(12次)需等候超過4分鐘才能與客戶服務員直接對話,最長一次更輪候超過15分鐘。

  黃鳳嫺建議銀行設立長者服務專線,提供較簡單的電話理財目錄,縮短接駁至專人接聽的時間,亦可考慮引入包括來電號碼識別系統、語音認證和語音識別系統等科技便利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