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債不會連累子孫

  時哲

  筆者好幾位朋友都對認購政府債券感興趣,理由是自己雖非大富大貴,但幾十年來努力工作,至今有點積蓄,年紀大了,吃得不多,腿腳不像年輕時方便,逛街旅遊所到之處遠極有限,持長者卡購物也常有折扣,七十歲有俗稱「生果金」的高齡津貼,生活費不多。想做點低風險投資,購政府限期三年的「銀債」「綠債」,穩穩當當賺點利息,對社會基建有幫助,正合心意。事實上,政府每次發債都大受歡迎,均獲超額認購。

  政府計劃未來五年每年發債約950億至1,350億元,用來推動北部都會區及其他基建項目,資金不會用於支付政府經常開支,預計債務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將介乎約9%至13%,遠低於大部分其他先進經濟體,在兩至三年後恢復收支平衡。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也認為特區政府的財政非常穩健,緩衝空間很闊。

  看看美國,2022年發債相當於其GDP的125%,發債所得資金用在社會消費上而不是用在投資基建上。其民眾不習慣儲蓄,若一個月沒有收入,就難以生活。2022年9月美國個人儲蓄率為2.4%,創2005年7月(2.1%)以來最低,也是自1959年開始統計以來次低紀錄。香港人則有「儲蓄安全感」,2023年年尾港人平均需要擁有108萬元儲蓄或流動資金才有足夠安全感,較2022年59萬元大升八成。

  香港背靠祖國,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優勢互補,東南亞和中東等新資本也陸續到港落戶,因此特區政府發債不至於「累及子孫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