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文化復興·香港大有作為 9/打造嶺南文化名片 彰顯大灣區軟實力

  圖:粵語版音樂劇《雄獅少年》日前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首演。
  圖:粵語版音樂劇《雄獅少年》日前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首演。

  近年香港與內地合作了很多大受兩地民眾歡迎的影視作品,包括舞劇、電視劇和電影,部分作品甚至受多國邀約演出,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文化復興中發揮重要作用。

  「粵港澳大灣區文脈相親、人文相近,嶺南文化正是粵港澳三地最重要的人文底色。香港在方方面面都受到廣東深刻影響,又持續不斷地反哺廣東。」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道揚書院院長呂宗力指出,「新時代的嶺南文藝工作者,應該以新的視覺、新的表達方式創作更多文藝精品。」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原院長、著名劇作家、評論家歐陽逸冰認為,打造一張亮眼的嶺南文化名片將是增強粵港澳大灣區軟實力的主要突破口,也是大灣區包容南北、兼納中西、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樑!\大公報記者 李薇、華英明

  3月8日晚,應第52屆香港藝術節邀請,由粵港兩地藝術家聯合創作、改編自內地人氣動畫電影《雄獅少年》的同名音樂劇粵語版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首演。《雄獅少年》講述了一位懦弱少年,懷揣着夢想奮勇前行,最終成為自己心中「雄獅」的故事。通過演員的精彩表演與舞台聲、光、色創意呈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醒獅、木棉花等一系列嶺南文化元素,引起了香港觀眾強烈的文化共鳴。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接受大公報記者專訪表示,香港必須全力以赴抓住文化機遇,在服務文化復興、發展大灣區世界文化中心的道路上,應該更加主動、先行,發揮引領作用。音樂劇《雄獅少年》體現了粵港兩地創作者、藝術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吸納香港音樂劇製作經驗

  香港根植於嶺南文化,嶺南文化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雄獅少年》既傳播了嶺南傳統文化,也吸納香港音樂劇製作經驗的精華,有助粵港文化走向更大的國際舞台。

  這是內地第一部受邀參加香港藝術節的音樂劇演出,備受期待。除3月8日晚首演外,9日、10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連演四場,五場演出門票已於演出開始前兩周售罄。

  五場演出,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都座無虛席。舞台上,小鎮少年阿娟由初識舞獅到想要成為「獅頭」,卻因為體弱多病和家貧而遲遲不能實現夢想,在舞蹈、音樂和舞獅的交匯演繹下故事徐徐展開。但少年堅守初心,最終與隊友在高樁上傲視群獅、採青而歸。少年尋找自我的旅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育議題交織在一起,演繹了舞獅動態與嶺南鄉村、省城的風光,收穫無數好評。

  香港擁得天獨厚文化優勢

  「這部音樂劇由粵港兩地優秀藝術家、創作者和表演、製作團隊共同打造,從創作到台前幕後都是粵港兩地的一次深度合作,大家為了更好的舞台效果一起努力,這個過程很珍貴也很有意義。」音樂劇《雄獅少年》粵語版製作人、廣州大劇院副總經理陳睿表示。

   長期致力於傳統文化研究的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香港分會主席鄭培凱認為:「香港不僅是大灣區文化對外交流的窗口,更是中華傳統文化對外交流的大窗口。」「香港作為中西文化薈萃之地,有得天獨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優勢,重要的是要善用已有資源,才能在大灣區一體化進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大灣區是一個擁有8400萬人口的市場,共同保有嶺南文化的背景。」香港導演高志森認為,嶺南文化博大精深,香港身在其中,立足傳統同時又兼具前衛的藝術視野,以自己獨特的文化表達技巧,傳承了很多的嶺南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