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樂 6/智能建屋 提速提量減意外

  圖:房委會去年首次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興建公屋,預先生產大型組件,再運到地盤裝嵌,提高建屋效率。
  圖:房委會去年首次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興建公屋,預先生產大型組件,再運到地盤裝嵌,提高建屋效率。


  面對龐大的公營房屋需求,房委會去年首次應用組裝合成建築法(MIC)興建公屋,提高建屋效率。這種由承建商於廠房生產大型預製組件,再運送至地盤裝嵌的建屋方法,是政府的重點研發項目。

  其實,政府一直革新建屋技術,房屋署團隊自2000年代初開始研究及應用建築訊息模擬系統(BIM),以數碼化立體模型協助建築工程的設計及解難。近年,房委會更將模擬訊息系統配合其他科技,合組成一個多功能電子平台「智築目(PIMAP)」,整合工程項目的資訊,令工作及管理變得更有效率,並減低意外風險。

  房屋局局長何永賢總結:「房委會過去50年處理好多大型項目,建屋量也很大,是一個很好的契機去帶動建築業界發展新技術。過去如是,現在如是,將來也如是。」/大公報記者 葉浩源(文)、鄧浩朗(視頻)

  為推動創新科技應用在建屋工程,房屋局設立創新科技行動組,就創新科技應用於公營房屋進行探討和研發。房屋署助理署長(發展及採購)梁洪偉說:「近年在建築界其中一項重要的數碼科技是建築訊息模擬系統(BIM),系統將設計以數碼化立體模型展示,亦可隨着附近環境的影響,來演算或計算在環境變化下與設計的相互影響。」建築工程的設計者可藉此更好地規劃整個施工過程,並作出不同的設計方案及預先找出難點,亦能方便建築商施工。

  數碼化立體模型協助規劃

  當年帶領同事研究BIM應用的前房屋署副署長馮宜萱,提到九龍城區美東邨美德樓便是團隊運用BIM解難的項目。馮宜萱解釋:「美德樓位於山丘上,地貌比較複雜,坐落在數個不同的平台上,對一個大型的住宅來說,又不想將整座山夷平,而是希望盡量做到環境友善,平衡居住需要、休憩需要和天然環境,就全靠BIM來協助。」另一個依靠BIM和三維鐳射掃描技術協助建設的例子,是西九龍連接住海盈邨與海達邨的行人天橋,全長145米,是目前全港公共屋邨中跨度最長的行人天橋。

  房委會近年將進一步發展建築資訊模擬系統,配合其他科技,例如地理資訊系統GIS、三維鐳射掃描技術、無人機攝影技術、智能安全感應技術等等,合組成一個多功能電子平台「智築目(PIMAP)」。房屋署創新科技總監(發展及建築)姚勳雄指出:「智築目全方位結合建築工程期間所需的資訊,從施工進度、物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預防意外發生,甚至地盤工程與周邊環境的相互影響,團隊可以在同一個平台上作出評估、分析和監控。」

  組裝合成建築法成趨勢

  此外,房委會亦積極研究創新的建築方法,去年首次引入「組裝合成建築法(MIC)」。房屋署總結構工程師(發展及建築)王偉洪解釋:「組裝合成建築法是預製組件技術的一種,除了混凝土結構部分之外,還會預先做好更多裝修工程,例如防水層、掃漆油、鋪磚,亦都會預先安裝好電掣位、門窗、洗手盆和座廁等。」去年下半年開始,房委會委託承建商在位於珠海市斗門區的內地廠房陸續生產預製組件,再運送到本港公營房屋的地盤裝嵌。

  「我好喜歡去MIC的地盤,一入到去已經見到不一樣,周圍是乾淨、整齊許多,地盤文化亦在不斷進步。」房屋局局長何永賢如此評價M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