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日常/努力上班去\米哈

  在多勞多得的現代化城市,試問有哪個人不用準時上班,又要加班呢?無論是你,是我,是老闆,還是員工,按時工作、超時勞動,彷彿都是常態,但這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

  有說,從前大家生活在農業社會,自食其力,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準時上班的概念沒有這麼嚴謹,而假期的考慮也不是每星期多少日,而是按天氣季節的變化而定,直至工業革命的來臨,時薪制成為了工作制式,時鐘、更表、打卡便變得至關重要。

  到了十九和二十世紀之交,社會學家麥斯·韋伯(Max Weber)又說,人們資本主義式地努力工作,源於基督新教讓人神聖化了工作的職責,並以反享樂主義,甚至清教主義的形式累積資本。喀爾文主義者(Calvinist)更相信,人們只有努力工作和專心勞動才能得到救贖。

  但,我對於以上說法的準確程度,還是有點疑問,這樣的懷疑可以先從「上班」一詞說起。所謂「班」,起初的意思是排列,上班是指古人上朝,排成不同隊列,分成文班、武班。那麼,古人的上班時間又是怎樣的呢?

  古人上班時間,想來是各朝不同。《詩經·雞鳴》說到周朝的官員,「雞既鳴矣,朝既盈矣」,即在公雞打鳴時,他們已經到達朝堂上站好;後來,到了明朝,《官箴集要》寫道,官吏衙役「每日侵晨於上畫卯,至暮畫酉」,即打卡也,而卯時是早上五至七時,酉時是晚上五至七時,可想而知,他們大概也要一天工作十二小時。

  所以,「努力上班」的概念,確實早早出現了,這或許是跨文化、跨信仰的文明現象。在此,我想起了宋朝歐陽修在《集禧謝雨》一詩寫道:「十里長街五鼓催,泥深雨急馬行遲。卧聽竹屋蕭蕭響,卻憶滁州睡足時。」也就是說,當他踩着泥濘冒雨上班之時,不由得懷念那可以睡到自然醒的日子。

  「努力上班,又想爬回床上」,大概也是跨文化、跨信仰的文明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