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 擘畫鷺島新畫卷

  圖:「這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2021年在福建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圖為202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福建南平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了解茶產業發展情況。\新華社
  圖:「這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2021年在福建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圖為2021年3月2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福建南平市星村鎮燕子窠生態茶園了解茶產業發展情況。\新華社


  新華社2月20日發表題為《擘畫鷺島新畫卷──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廈門實踐」》的文章。文章指出,廈庇五洲客,門納萬頃濤。行走在廈門,人們總會與美景不期而遇:篔簹湖白鷺翩躚起舞,鼓浪嶼綠樹紅瓦交映,五緣灣海天渾然一色……

  「抬頭仰望是清新的藍,環顧四周是怡人的綠。」習近平總書記對廈門充滿感情,珍惜這裏的一草一石。當年,從來到廈門市工作,到擔任福建省領導,再到後來在中央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對廈門生態環境保護作出的一系列部署,已結出纍纍碩果。

  作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先行實踐地,30多年來,鷺島兒女牢記囑託,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系統治理、久久為功,以高水平海洋生態修復助力高質量發展,描繪出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畫卷。

  錨定長遠目標: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

  國際花園城市、聯合國人居獎、國家森林城市……這些美譽,都是屬於廈門的。但廈門的美,卻並非一直如此。

  1985年,國務院批准將廈門經濟特區範圍擴大到全島。這年夏天,習近平同志風塵僕僕從河北正定南下廈門履新,擔任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彼時的廈門,雖然是個沿海城市,但市容市貌很舊,有人形容「廈門像一個美麗的姑娘,卻穿了一身破舊的衣裳」。而污染嚴重的篔簹湖給廈門人擺出了一道難題:如何處理好發展和保護的關係?經濟發展一定要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嗎?習近平同志經過深入調研思考,對這一問題有着清醒的認識:「我來自北方,對廈門的一草一石都感到是很珍貴的。」「能不能以局部的破壞來進行另一方面的建設?我自己認為是很清楚的,廈門是不能以這種代價來換取其他方面的發展。」

  方向明確,經濟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最愛月斜潮落後,滿江漁火列篔簹。」篔簹湖,原先是深入廈門島的內灣漁港,「篔簹漁火」是廈門歷史上的八大景之一。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經過圍海造田、築堤圍湖,篔簹港變成了近乎封閉的篔簹湖。工業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水體發黑發臭,周邊百姓叫苦不迭。「篔簹湖何時不再黑臭?」當地群眾發出了治理篔簹湖的呼聲。「篔簹湖要治理,截污、清淤、建污水處理廠,哪樣不是硬骨頭?那時候廈門剛設立經濟特區,恨不得一分錢掰成兩半花,太難了!」81歲的張益河是篔簹湖治理的親歷者之一,見證了篔簹湖從污水溢流、魚蝦絕跡到鷗鷺翔集、重現光彩的巨變。

  1988年3月30日,習近平同志主持召開了一場專題會議,主題就是加強篔簹湖綜合治理。在這次會上,廈門市成立了篔簹湖治理領導小組,明確了「市長親自抓治湖」「市財政今明兩年每年撥1000萬元」,並創造性地將治湖方略總結為「依法治湖、截污處理、清淤築岸、搞活水體、美化環境」20字方針。「投入1000萬元是什麼概念?這相當於當時廈門一年基建投入的十分之一。」張益河感慨,「篔簹湖治理,開始動真格了!」

  截污處理,祛除「病根」──環湖周邊工業企業全部關停、外遷,修建污水處理廠和實施環湖截污等工程,通過改造分流污水管和污水泵站以及多處排洪溝溝口,提升湖區水質。搞活水體,暢通「經脈」──技術人員因地制宜,創造出「引潮活水」技術。通過建設西堤閘門和導流堤,利用自然潮差,引西海域海水入湖,搞活水體。清淤築岸,根治「頑疾」─污染物經年沉積,淤泥不清,水質難保障。篔簹湖開始大規模清淤,淤泥處理後築岸,堆起湖心島,不僅因此改善了水質,還大大提升了防汛能力。

  1992年,篔簹湖上迎來一場久違的龍舟賽。「那天,廈門市民聚集在篔簹湖兩岸,不僅為比賽歡呼,更為篔簹湖的治理成效鼓掌。」張益河回憶說。30多年來,廈門歷屆市委、市政府遵循習近平同志確立的工作方針,接續開展五輪篔簹湖綜合整治工作,共投入資金約20億元。如今的篔簹湖水清岸綠、魚翔淺底,被稱為廈門的「城市會客廳」,市民和遊客流連湖邊,看候鳥翩躚,盡享生態之美。

  篔簹湖是廈門生態環境之變盪開的第一朵漣漪。從當年那次綜合治理專題會議開始,36年來,廈門漸次開啟了西海域、五緣灣、環東海域、杏林灣、馬鑾灣等灣區綜合整治及九龍江等流域協同治理,從山頂到海洋開展全域生態修復,鋪展開一幅高素質高顏值的現代化國際化城市的「廈門畫卷」。

  路徑清晰,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

  「按照總書記當年的囑託,我們堅持在山上綠化造林,才有了現在的綠水青山。」談起習近平同志兩次來到軍營村的情景,71歲的高泉國老人記憶猶新。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位於廈門市最為偏遠的西北部,海拔近千米,曾是廈門最貧窮的村莊之一。20世紀80年代,為了炒製茶葉、發展茶產業,村民們紛紛上山砍伐森林,山上成了一片片光禿禿的「癩痢頭」。

  1986年,習近平同志來到這個山村,經過一番深入調研,給當地提出了要多種茶、多種果,保持水土不流失的要求。讓高泉國想不到的是,時隔11年,已經擔任省領導的習近平同志再次來到這個偏遠的山村,進一步提出:「多種茶、種果,也別忘了森林綠化,要做到山下開發,山上『戴帽』。」「山上『戴帽』」就是限制人為亂砍濫伐,而「山下開發」則是利用當地高山地理條件,發展多種特色生態農業。堅持綠化造林,把綠色資源作為發展資源。村裏生態環境好了,高山茶的品質更優,再不愁銷路。村裏開起了農家樂、民宿,發展了星空營地、拓展基地等,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如今的軍營村,潺潺溪水穿村而過,山上茶園滿目青翠,成了遊客們爭相打卡的「網紅村」。

  從在廈門治理篔簹湖,到在省裏工作期間提出「生態省」建設,再到後來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一路走來,習近平同志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逐步深化,在中華大地生根開花。「這裏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深有感情。離開福建以後,我也一直關注福建。在這裏工作期間的一些思考和探索,在我後來的工作中仍在思考和深化,有些已經在全國更大範圍實踐了。」2021年在福建考察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

  放眼未來,以歷史擔當謀劃長遠發展──

  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主持編制了《1985年-2000年廈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這個發展戰略,是我國地方政府最早編制的一個縱跨15年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規劃。在其中,習近平同志深深思考這座城市的永續發展之路。這份在近40年前制定的戰略,專設了關於生態環境問題的專題,並將良好生態作為廈門發展戰略的重要目標,這在全國開了先河。

  謀長遠之勢,行長久之策。在廈門工作期間,習近平同志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工作,提出了一系列至今看來都十分先進的理念。到省裏工作後,習近平同志依然牽掛着廈門的生態文明建設,明確提出廈門要實行跨島發展戰略,成為生態省建設的排頭兵。到中央工作後,習近平同志始終對廈門充滿深情、寄予厚望,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為廈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為廈門的發展理念之變、發展方式之變指明方向。

  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幹。36年來,廈門以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統籌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共建共享生態城市,探索出一條促進人海和諧的生態文明實踐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