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倫漫話/難以抗拒\江 恆
英國知名漫畫形象小豬佩奇(Peppa Pig)問世即將二十年,它和香港卡通人物麥兜有一個共通點──超級可愛,因此吸引了無數不同年齡段的粉絲,為什麼人們對「可愛」如此缺乏抵抗力?
幾十年來,科學家一直在研究可愛的本質。現在人們普遍認為,嬰兒是可愛的典範,當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生來就會看起來很可愛,行為也很可愛,而且我們自己也會對可愛作出反應。當孩子可愛的時候,大人們都會注意他們、照顧他們,這不僅有助於孩子生存,也能幫助孩子學習如何溝通和合作。這就是為什麼可愛的東西趨向於嬰兒般的特徵,比如一個又大又圓的腦袋、有喜感的眼睛、胖乎乎的臉頰和四肢,再加上略顯笨拙、跌跌撞撞的步態等,就像佩奇和麥兜所表現的那樣。
在英文語境中,「cute」(可愛)一詞也有漸進的演變,最終與嬰兒聯繫在一起。早在莎士比亞時期,他的作品中沒有用到如今廣泛流行的「cute」。該詞彙直到十八世紀初才出現,當時是「acute」,然後逐漸被「a'cute」取代,最後a被完全刪除。Acute源自acus,拉丁語中「針」的意思,後來表示尖頭的東西。根據一九三三年版的《牛津英語詞典》,「cute」最初的意思是「敏銳、聰明和精明的」,並不意味着可以描述視覺外觀。而二十世紀以前的視覺藝術基本上沒有對可愛、胖乎乎的嬰兒的描繪。中世紀繪畫中的嬰兒被描繪成乾癟的微型成年人。我們已經習慣的可愛形象,是在一九○○年左右開始出現,當時流行文化發現可愛事物有巨大銷路,於是一九○九年,美國插畫家羅絲·奧尼爾創作了一幅關於「丘比特」的連環畫──精心打扮的嬰兒般的生物,有着小翅膀和巨大的腦袋,這些生物被作為嘉年華獎品分發,並在果凍廣告周圍跳躍。
風靡全球的卡通人物米老鼠也是遵循了這個原理,一九二八年他首次出現在電影中時,與真正的老鼠幾乎沒有兩樣。但經過半個世紀的微妙調整,他變得更加幼稚,行為舉止變得無厘頭。進化生物學家史蒂芬·古爾德在《對米老鼠的生物學致敬》論文中對這種變化進行了闡述,他描繪了這隻當初頑皮、有時暴力的老鼠,後來變成了一個龐大企業帝國仁慈、溫和監督者的過程。書中寫道:「隨着《威利號汽船》裏的破爛角色,變成了魔法王國可愛又無害的主人,米老鼠的外表變得越來越孩子氣。」
實際上,科學家一直關注嬰兒的感知和思考方式。在二十一世紀,人們的注意力轉向了如何看待嬰兒與可愛的關係,因為這開始成為一個新興研究領域。美國學者尼爾·斯坦伯格在《可愛的新科學》專欄文章中指,對志願者的腦部掃描實驗表明,看到可愛的生物會刺激大腦釋放多巴胺,從而提高注意力。也就是說,具有嬰兒般可愛特質的物體會立即吸引我們的注意力,甚至在有意識的思維發生之前。可愛的事物會啟動我們大腦的快樂中樞,讓我們做好準備,以同理心和同情心行事。研究表明,當請求附有小貓小狗甚至可愛的圖片時,人們更有可能填寫調查表、簽署請願書或主動提出幫助他人。
此外,學者保羅·戴爾在《不可抗拒:可愛如何連結我們的大腦並征服世界》一書中認為,人類對可愛如此難以抗拒,可從生物進化論中找原因。許多科學家支持這個理論,即人類進化之初,女性可能更喜歡更友善、更溫和的男性,因為他們會幫助照顧孩子。換句話說,智人的出現是因為女性更喜歡表現出這種成人可愛的男性。這種偏好甚至可能使我們成為第一個自我馴化的物種,當被馴化後,會變得可愛又溫順,成年後保留了更多的少年特徵。
書中提到,長期以來人們認為這種「馴化症候群」是選擇性育種的結果,但是至少在最初,我們飼養動物並不是為了保持牠們存活,而是為了讓牠們變得更友善,這導致牠們進化出如下特徵:從捲曲的尾巴和下垂的耳朵,到更短的鼻子和更小的下巴。雖然人類沒有下垂的耳朵或尾巴,但與其他早期智人相比,我們的頭骨更小、更圓,眉脊也更短。簡而言之,我們看起來更可愛。
去年熱映的荷里活電影《芭比》,充滿了絲帶、心形、方格布和圓點,描繪了一個可愛的宇宙。影片中汽車很小,牙刷很大,圓形、舒適的形狀比比皆是,連華夫餅和會議桌都是心形的,讓觀眾感受到幾乎溢出銀幕的可愛。但可愛對我們來說僅僅是身心愉悅嗎?不止於此,正如英國哲學家西蒙·梅在《可愛的力量》一書中所說,從Hello Kitty到Pokémon,可愛已經席捲了整個地球,它是「一劑令人上癮的解藥」,可以緩解當今人們面臨的有形無形的各種壓力。而《粉紅全球化:Hello Kitty穿越太平洋》一書的作者、人類學教授克里斯蒂娜·矢野也指出,很多時候人們在世界上都是孤獨的。泰迪熊的存在是因為夜晚又黑又長,在某些時候你的父母必須上床睡覺並離開你。可愛中確實有一種安慰,滿足情感需求正是可愛發揮重要作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