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航旅45載 水墨已成生命

  辦展回望生涯 港畫家林天行:

  45年對於一個人的生命而言已經是很長的部分,那麼對於一個藝術家而言,45年的藝術生涯,留下的會是怎樣的印記?香港水墨畫家林天行日前舉辦展覽《天行藝道—水墨45年》,展出他從藝45年來作品200餘幅,既有中國傳統山水畫,又融合了西方色彩與構成元素,亦充滿香港特色與時代精神。在水墨中上下求索45年,這場展覽像是一個深深的回眸,也是林天行獻給香港的禮物,但屬於他藝海的航旅,仍遠未結束。

  文:黃依江 攝:曾興偉

  林天行13歲開始畫畫,他至今還記得那時讀過的一本《中國繪畫史》,上面記載了自隋唐以來許多畫家的名字,令他感到震動。「歷代帝王將相與富賈,誰能記住他們的名字?惟有偉大的藝術家才能名垂青史。」從那時起,他便確立了自己的理想。45年過去,他有了不少作品,舉辦過多次展覽,在每個歷經艱難的時刻,他回頭看看,就會找回最初的那種信念。

  遊歷四海滋養筆墨

  林天行14歲開始習畫,先學習素描,後拜師福州畫院的兩位國畫老師。「他們帶我認識了山水和真正的大自然,帶我去黃山、杭州、西安、洛陽、重慶、三峽、桂林等地一路寫生,那些年對我來說是增廣見聞的幾年。」他早期的創作與遊歷各地的經歷密切相關,第一次個人畫展就是以陝北系列畫作為主題,源於他在當地寫生的經歷。那時他在中央美術學院學習,第一次去到陝北,鬼斧神工、具有強烈視覺衝擊的丹霞地貌震驚了這個來自南方的畫家:「陝北的風景完全不同於我所熟悉的南方山嶺,它的色彩對比強烈,那些窯洞、靜止不動的浮雲……我發覺這些不能用自己慣用的表達來呈現,於是開始探索一種新的水墨表現方式。」

  1999年的西藏之旅,又引發了林天行新的探索。「西藏有兩方面獨特性,一方面是虔誠的宗教氛圍,另一方面是獨特的自然景觀,那裏有強烈的陽光和高海拔的山景,中國山水畫中有很多種皴法,但不適用於表達西藏的山水。」於是從西藏返港後,他嘗試以各種手法創作了一系列以西藏為主題的畫作,又在2003年、2005年再訪藏區,2006年舉辦了「天行西藏」展覽。當然,生活了40年的香港也是他孜孜不倦用畫筆探索的對象:「我是山水畫家,雖然大多數時候面對的是車水馬龍和石屎森林,但我發現香港的魅力,居於城市你也可以通過半小時車程便去到郊野森林之中,它是一個『山海之城』。」

  融匯中西突破傳統

  在紙上,在筆墨間,林天行一直在不斷自覺開啟新的歷程,而這構成了他45年藝途生生不息的長卷。「45年好像很久,但我還處於創作的壯年,若問未來還要畫什麼,我現在尚不知道,不過這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多年來,林天行將西方濃烈的色彩融入中國山水之中,在他看來,中國畫不僅有墨色、青綠、赭石、花青這些傳統的顏色。「唐代以前的中國畫,還是以色彩為主,包括敦煌壁畫,都是用燦爛而鮮艷的色彩繪就。而宋代之後,中國畫講究筆墨,必然要減弱色彩以突出筆墨,因此一千年以來,中國畫的色彩就沒有什麼突破了。」他認為,藝術家應該用自己的視覺去發現,突破傳統中國畫色彩的界限,呈現世界的繽紛。

  他回想自己十幾年前在米蘭舉辦個展,發現許多西方人對中國畫的印象還停留在清朝以前:「因此我畫的西藏和荷花令他們很驚訝,因為在他們眼裏中國畫要麼是『黑白』,要麼是『留白』,可見他們對中國現在的藝術並不了解。但同時他們也欣賞我的畫作,認為我的作品不止屬於某個地域,而是與世界都是融合的。」

  藝術本是不斷求變也不斷在變的,因此林天行認為,向外展示中國新的藝術成果非常重要。然而他也指出,香港今日畫家越來越多,但展廳卻沒有增加,現有的展覽場地,大多是1997年以前就已經有的。「而且這些展廳不夠專業,它不是專門用來展出畫作,而是作多功能用途,布展不能打釘,成本也很大。」林天行希望政府可以把一些廢棄的村校、古建築拿出來,改建成專門用來做展覽的空間,甚至可以發展周邊,令之成為一個藝術景點:「國外有很多這樣的先例,比如用荒廢工廠來做畫廊,開發成藝術景點,發展其他的娛樂配套。」而另一方面,他認為香港的商場都可以劃出一部分場地做藝術展覽,這也是令藝術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一個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