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水集/「走塑」,又一場考驗\聞風
首階段「走塑」政策即將於4月22日起實施,距今不足三個月,但許多市民對具體細節仍缺乏了解,日前就有傳媒報道,市民因擔心禁售棉花棒及膠牙線棒而出現瘋搶情況。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昨日作出澄清,強調政策落實後不影響相關產品的正常出售。
綠色發展是特區政府的重要政策,「走塑」自然是當中重要一部分,據環保署推算,2021年膠餐具日均棄置量高達225噸,推動「走塑」,無疑有其必要性。
立法會通過《產品環保責任(修訂)條例草案》已是去年10月的事,至今近4個月時間,坊間卻依然出現瘋搶現象,上月也有商會表示部分藥房不清楚禁售產品種類。雖然當局一直透過社交平台和各種渠道回應業界疑問,但政策涉及的產品種類繁多,究竟什麼可以用、什麼可以買、什麼可以製造,想三言兩語就解釋清楚並非易事。
對於市民和商舖的疑問,不能只依靠社交平台上的個別帖文或小冊子,還可以考慮先委託業界代表收集商舖意見和疑問,再與代表進行會見以一次過詳細解答,另外亦可透過以更搶眼或大型廣告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向市民普及政策的執行細節。
更重要的是,「走塑」還必須配合其他措施,方能收取最大效益。如果光推行「走塑」,長遠只會讓即棄塑膠的棄置量轉移至其他即棄物料,仍然無法做到源頭減廢。因此在「走塑」的同時,也需要推動分類、重用器皿、餐具借還、規管包裝等措施,防止污染轉移。
「老百姓的事情是最重要的事情」,環保政策即使有好的出發點,也必須做到以民為本。「走塑」牽涉到全港七百多萬市民的日常生活習慣,不做則已,要做就要確保政策落實好,有好的效果,這是又一場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