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田科技城設候鳥飛行走廊

  保留林地古蹟 塱原生態園盼下半年開放

  特區政府推展新發展區項目的同時,亦重視區內自然生態環境和保育工作。土木工程拓展署昨公布新田科技城環境保育工作詳情,政府擬設置300米寬飛行走廊供候鳥活動;保留彭龍地的成熟林地,及保留鄉村法定古蹟和已獲評級歷史建築,以達至城鄉自然共融。至於擬建的三寶樹濕地公園,雖較原計劃縮減35%面積,但保育工作「重質不重量」,計劃將園內小型魚塘合併、移除驅鳥裝置等,以增加其生態價值。另外,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目標於今年下半年對公眾開放。

  土拓署昨邀請傳媒導覽新田科技城的環境保育工作,土拓署北拓展處總工程師王仲邦介紹,新田科技城會進行不少保育措施,例如為達至城鄉自然共融,會保留現有鄉村區域、保護鄉村內所有法定古蹟和已獲評級歷史建築,例如大夫第、東山古廟及麟峯文公祠。

  王仲邦續指,保留現有生態環境為另一個重點設計措施,包括保留拉姆薩爾濕地、米埔隴村及米埔村的鷺鳥林、鳥類飛行路徑、現有的野生動物走廊及彭龍地的成熟林地;而初步設定的300米寬飛行走廊,範圍內不能有建築物,讓候鳥自由活動,政府正審視飛行走廊的高度標準,適時會公布。

  至於原本構思有520公頃的三寶樹濕地保育公園縮減至338公頃,土拓署北拓展處處長張家亮表示,經詳細研究及諮詢後縮短了範圍,原因是其中90公頃土地為落馬洲管制站範圍,另外90公頃為新田科技城發展範圍,有部分區域則是其他保育濕地範圍,研究發現上述範圍不適合放在三寶樹內,強調政府的保育措施「重質不重量」,而未來會在該保育公園打造253公頃的生態友善魚塘。

  建蓄洪設施抗200年一遇大雨

  張家亮又提到,土拓署建造佔地37公頃的塱原自然生態公園,園內約11公頃的農業區2022年已展開復耕計劃,約21公頃的生態區去年完工,約5公頃的訪客區預計今年上半年完工,目標下半年開放予公眾參觀。根據觀鳥會紀錄,自2019年年底展開優化工程以來,雀鳥數目在冬秋季增加約兩至四成。

  此外,去年的世紀黑雨引致香港多區水浸,其中新界北部亦為重災區之一,正規劃發展的「北部都會區」防洪能力亦引起各界關注。王仲邦指出,現時新田科技城主要由東西兩條主要排水渠貫穿,署方未來會將活化成兩條河道,提升排洪能力,並希望於東主排水道引入「河畔公園」概念,於河的兩邊提供休憩用地供市民享用。他稱現時新田的防洪標準為郊區標準,可承受50年一遇大雨;新標準是承受200年一遇大雨。署方會於兩條河道旁設立20萬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大幅提升整個地區的防洪能力應對極端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