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轉舞台/世間何物似情濃(下)\徐成
一晚本《牡丹亭》的核心是杜麗娘,湯顯祖借春夢的隱喻讓這個深閨少女勇敢追求愛情,從整部傳奇來看,杜麗娘都是絕對的主角,從人到鬼再復生,她都執著而大膽地追求着愛情,反而柳夢梅倒顯出些迂腐怯懦,不過他也在杜麗娘的感召下大膽接受了這份人鬼情。
一晚本中柳夢梅出現的地方一共有四處,一是《驚夢》中作為夢中人形象出現,二是《拾畫叫畫》中的著名獨角戲,三是《幽媾》中與杜麗娘的人鬼情,四是《回生》中幫助杜麗娘復活。雖則是配角,但溫宇航的表演功力與邢金沙老師相稱,能將整部劇撐起來,不然就會變成跛腳演出。溫宇航由於簽證問題差點無法赴港演出,幸而在各方努力下終於解決了簽證問題。
當晚是我第一次看他的現場演出,其聲音表現力讓我印象深刻。作為目前活躍在崑劇舞台上的頂級小生之一,溫宇航確實基本功扎實、表現力十足。他的嗓音溫潤通透,收放自如,大小聲轉換毫無痕跡,聲音表現力極強。而身段表情上又能十分具有感染力地展現人物情感,《拾畫叫畫》中他好似一個撿到寶的孩子,時而興奮時而疑慮,時而高興自得時而失落鬱悶,讓觀眾隨着他的情緒波動而笑一場惱一時。「溫莎組合」這個名頭確乎不是蓋的。
有人說中國藝術重寫意而輕寫實,其實這是一個完全偏頗甚至錯誤的觀點。中國藝術早期在寫實狀物技巧上已有重大突破,秦始皇兵馬俑造像之寫實精準令人咋舌,而漢代以降各類平面繪畫寫實探索亦充分證明早期中國藝術家對寫實狀物技巧的研究開始得很早。後世工筆繪畫對現實細節的精準模擬及空間感的把握,顯示出中國藝術家在遠早於西方寫實繪畫技法成熟前已完成了寫實技巧的基本探索,後來的寫意傾向是在寫實基礎上一次重大的審美旨趣發展,而不是寫實技巧匱乏所致。
戲劇作為綜合性藝術,它的發展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發展關係十分緊密。世界各國的傳統戲劇無不展現出各自獨特的藝術審美傾向,中國傳統戲曲的寫意傾向亦是中國藝術審美發展史中的一環。但這種寫意亦是虛實相合的,並非完全排斥寫實的。
崑曲作為傳統中國美學的集大成者,無論是詞曲本身,抑或吸收傳統舞蹈藝術的身段表演,還是寫意的空間感,或基於明代衣着的藝術化服飾及頭飾,都代表了中國傳統審美的至高水準。在空間和表演程式上它是寫意的,需要觀眾與伶人共同去完成創作;但在戲服和人物情感上它又十分寫實,崑曲戲服保留了大量明製漢服特色,道袍、圓領袍、馬面裙、幅巾、革帶、宮縧、大帽、烏紗帽等元素比比皆是,是漢服鮮活運用的範例。各類角色的喜怒哀樂,穿越時代與當代觀眾形成心理共鳴,這些都是歷久彌新而不會流於虛妄的。
時人多把崑曲在清中後期的衰敗歸因為過於雅緻,我覺得這一觀點有失偏頗。只能說歷朝歷代的審美都有潮流變遷的原因,去流行化未必代表藝術形式本身不夠優秀或曲高和寡,很多時候只是觀眾喜新厭舊而已。
崑曲確實雅緻,尤其在曲唱和身段上可以說達到了極細膩的程度,依字行腔,將漢字字音的美展現得十分充分,身段與唱詞結合得天衣無縫,這些都是其雅緻的所在。但崑曲雖雅緻,卻不只有陽春白雪的曲高和寡,也有下里巴人的平易近人。明傳奇篇幅漫長,包羅萬象,是我們窺見當時生活方方面面的絕好素材。即便是一種文雅的表現手法,亦不代表崑曲是遠離世俗民眾生活的。《牡丹亭》中眾多人物代表了社會各個階層,展現人間百態,無論是春香花童,還是杜寶夫婦,抑或陳最良和石道姑,還有李全楊婆等,都讓觀眾看到了不同狀態的人生。當然這些旁枝情節在一晚本《牡丹亭》中只能割愛,難以全面展現了。
該一晚本《牡丹亭》原定於二○一九年上演,因「修例風波」和疫情延宕至此。古先生於二○二二年一月十一日突然離世,未能看到公演,世間總有諸多遺憾。不過古先生在天有靈,想必也看到了當天成功的演出。
演出結束後邢老師和我們分享其中細節,原來還有各種小事故小狀況,但在團隊的努力下,觀眾全然沒有察覺到。大家都沉浸在杜麗娘的情感世界中了,三個半小時中我們隨着舞台上的杜麗娘經歷喜怒哀樂,穿越數百年的曲文與當代觀眾產生共鳴。湯顯祖借杜麗娘之口唱出「世間何物似情濃」,我想確然如此,「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