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人與事/行山之樂\楊不秋

  圖:孖崗山景色。\作者供圖
  圖:孖崗山景色。\作者供圖

  秋冬時節的香港,暑氣消盡。周末我常去行山。一般在中午時分出發,大約三四個鐘走下來已經飢腸轆轆,就近找家好評餐廳,品嘗特色美食,感覺充實又圓滿。

  早年剛到香港不久時,有次跟一大夥人行山,大家在山腳下的水塘兵分兩路,一隊直線上山,一隊在山下沿水渠走平路。我看了一眼山路,一路向上不停歇的趨勢,讓有自知之明的我選擇了平路小隊。山腳下的平路確實輕鬆,偶爾翻幾座小坡,基本都在灌木和小樹林間穿行。最後,我們在赤柱廣場等了好久才等來了翻山小隊,他們一個個灰頭土臉,叫苦連天。當時我雖然慶幸沒有自找苦吃,卻也好奇如果走那條挑戰體力的山路究竟能看到怎樣的風景。所以,孖崗山算是一直長在我心頭的草。

  後來,由平緩到多起伏,逐漸增加難度,我也走過了不少行山路線。在用雙腳丈量山路之餘,總能充滿驚喜地邂逅平日難得一見的花草和飛鳥,看到它們寂靜又自由地在大自然裏展現勃勃生機。遠離喧囂,走過山谷溪流,登上山頂俯瞰,每一次的呼吸都會變得深且綿長。彷彿心變大了,人卻渺小起來,一下子融化在了天地之間。這種渺小並沉浸的感覺,讓各種慾望和煩惱變得輕飄飄的不值一提。

  今年元旦,我終於去了孖崗山。同行的朋友很有經驗,也熟悉這條路線,她有意識地控制着攀爬的節奏。時歇時停,在每一段登高之後的轉身回頭,我們都能看到不同的風景。直到行至最高點,我看到蒼翠的群山懷抱着一潭呈現妖嬈之姿的碧波,近在眼前的還有一隻雄鷹,驕傲地盤旋在藍天。靜謐而壯美,一路攀爬的辛苦都很值得。也正是在那一刻,我又想起多年之前的孖崗山之行,在選擇輕鬆坦途的背後,原來也曾經錯過了如此大美之景。

  中國古代文人向來崇尚山水之樂,並以山水寄託曠達。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山之朝暮,野芳幽香,佳木繁陰,留下了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欣賞山水,無分東西。梭羅在《瓦爾登湖》用極盡濃稠茂盛的文字,信馬由繮地描述在他隱居之地的山林湖濱和棲息於間的動植物。這或許透露着他對現代工業文明的抗拒和不屑,可看到這般安靜、乾淨又不乏生機的文字,我感到精神開始紓緩,浮躁的神經也被安撫,同時感受到了最不加修飾的樸實、溫暖和真誠,深深為之感動。

  居大不易,是香港很難擺脫的一個標籤。可是人們卻常常忽視香港面積遼闊的郊野公園,無論身居何處都能便捷抵達。在大自然裏,每個人都能享受富饒的地理空間和精神滿足。去行山吧!行山之樂,易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