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牛山/合夥做酒\喬 苓
朋友教孩子寫寒假作業,給出的閱讀材料是一個故事,講曾經有一個賣棉被的和一個賣包子的,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同時住進了一家破廟,兩個人互不理會:一個吃飽了包子,睡在廟裏東南角,乾冷着;一個蓋上被子睡在西北角,乾餓着。兩個人心裏都想:要是對方主動找我,我肯定和他合作。結果第二天早上,一個凍死了,一個餓死了。
這個故事的主題是教育人們之間要相互合作,我把包子讓給你充飢,你把被子讓給我禦寒,我不受冷,你不捱餓,實現共贏。書上的道理總是簡單易懂,但現實卻充溢複雜的考量,有可能賣包子的覺得賣棉被的根本不可靠,即使自己分享了包子最後也得不到被子,這樣造成的結果還是一個在東南角一個在西北角,互不理會。
我把包子分享予你,你把被子分享予我,這是理想的合作狀態。現實中,因為貪心作祟,一些賣棉被的人或許想的是「包子是我的,棉被也得是我的」,結果自作聰明浪費了合作機會。《笑林廣記》裏有一個「合夥做酒」的故事,甲乙謀合本做酒,甲謂乙曰:「汝出米,我出水。」乙曰:「米若我的,如何算賬?」甲曰:「我決不虧心。到酒熟時,只潷(擋住渣滓把液體倒出)還我這些水罷了,其餘多是你的。」只要出米的乙智商正常,待他回過神反應過來,必定是不會和甲合夥做酒的。
另一個創業的朋友發出類似的感慨,他說一些合夥人口裏說共赴成功,實現「雙贏」,但是心裏想的卻是另外一種解釋:雙贏不是你贏我也贏,而是我要贏你兩回。這個觀察讓人忍俊不禁,細想估計卻也是「到酒熟時,只潷還我這些水」的人的真實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