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童」快樂成長 正向心理學家教路
疫情已過,本港亦全面復常。不過,原來仍有不少學童的社交和情感能力仍未恢復甚至退步,導致出現焦慮情緒,他們的身心健康值得關注。到底如何培養小朋友做好情緒管理?家長又可以做些什麼成為孩子的學習榜樣?這次邀請香港救助兒童會顧問、正向心理學家陳自強分享幫助兒童快樂成長的方法。
有研究顯示,六成家長對疫後兒童的身心發展感到擔憂,甚至影響到自身的情緒管理。陳自強表示,有學童復課後,仍不習慣與他人面對面相處,也可能無法在短時間內適應在課堂環境中處理情緒或正常溝通,這可能導致焦慮情緒的出現,並有頭痛、肚痛等身體症狀,嚴重時可能出現咬手指、拉扯頭髮、排便問題等症狀,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在兒童成長心理學中,有不少關於培育社交情感能力的教育框架,較普遍被使用的是教育研究機構CASEL提出的社交及情緒教育(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簡稱SEL)框架,該框架將社交情感分為五個主要範疇,包括自我認知、自我管理、社會認知、關係技巧、以及決策能力。陳自強解釋了兒童社交情感技巧教育的兩個層面:內在的情緒管理和外在的人際相處。
孩子成長過程中,需要有適當的空間來宣洩內心情感,家長應教導他們如何適當地表達,不論正面或負面。要令他們的情緒得到宣洩,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設想。
家長可透過與他們一起繪畫,讓他們表達內在與外在世界發生的事。家長不是要評價他們的作品是好是壞,而是要觀察圖畫內容,問問他們畫的是什麽或發生什麽事情,引導孩子用說話表達內心感受。家長願意用心聆聽,孩子會感受到愛和被尊重,這是最直接進入孩子內心世界的途徑。家長亦可透過親子活動,增強孩子的抗逆力,讓孩子有能力從恐懼和無助中反彈。
家長情緒波動亦有影響
同時,家長自身的情緒波動也會對孩子產生影響,因此家長也應學懂自我關懷,明白孩子及自身的情感需要,恰當地表達情緒,與孩子建立和諧善意溝通,成為他們成長的榜樣,更重要是看到他們的優點並給予鼓勵。在人際相處方面,陳自強認為兒童發展社交情感技巧與他們的執行功能發展相輔相成。他們需要學會過濾和思考自己的言語及行為,以減少與同伴的衝突,同時培養有效的溝通技巧和處理人際問題的能力,從而增強他們的人際關係能力。
另外,香港救助兒童會剛完成「童踢同樂」第一期計劃,透過足球運動學習更多的社交情感技巧,可提升孩子們的團隊合作能力和情緒管理能力,有助於他們在足球場上取得學習成果,更能對他們的整體成長和發展產生積極和正面的影響。陳自強認為,球場上「失一球、進一球」皆可能波動孩童的情緒,建議家長宜多留意孩子及自身的情緒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