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教育應面向國際

  陳文鴻 珠海學院「一帶一路」研究所所長

  內地多年擴招學生,今年似乎出現大學畢業生找工作困難,以往熱門課程也逃不了失業的寒流。內地大學學額是否已形成泡沫、部分熱門課程也泡沫化呢?

  香港的情況看來沒有內地嚴峻,主因香港失業率較低,兼且部分人員流出,騰出不少職位。但經濟不如疫前興旺,大學生就業亦不易恢復。從大學生選科和就業選擇來看,顯示出多取實用性強,就業機會大的範疇。例如護理變熱門中的熱門。此外,香港大學課程以工商管理等商科佔近半數。在經濟不景下,企業僱佣政策收緊,中層管理職位再不是專為商科畢業生而設。企業面對不景的反應是裁員瘦身,首當其衝不是基層,也不是高層,而是中層職位受打擊最大,反過來對大學有關科目的招生產生壓力。

  當然,香港有內地作後盾,本科生受到限制,研究生沒有對內地學生設限,於是商科的研究生課程開始大面積地從本地生轉為招收內地生。因有英語標準的規範,收生質素還可保持。香港大學有海外因素,比內地大學招生有優勢,唯一缺點是香港學費、生活費比內地高昂,內地寒門子弟除獲獎學金,不易來港升學。

  正是因為有內地生源補充本地生源不足,來港升學可就地找尋工作,多了一個吸引力。來港升學變成投資,目的也不僅是為了升學,而是為個人和家庭移港作鋪路。市場需求一下子擴大,香港的院校開始開辦中文教學的商科班,吸納內地學生,擴大收入。香港課程用中文教學是香港一些院校與內地競爭學生的手法,似是市場手法而不是以教育為主的考慮。

  香港要發展成國際教育中心應當面向世界,不是僅鎖定內地學生,應強調英語教學和國際化課程為目標,這才符合香港與內地分工和「一國兩制」的定位。就算為內地培養人才也應朝國際化和中西文化融合的方向發展,不應降低門檻與內地大學爭奪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