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 評/高校「開園」 打開的是社會共享大門

  不少遊客選擇假期帶孩子在北大未名湖滑冰、參觀考古博物館;大批家長領着孩子到清華校門前拍照打卡,感受那份沉甸甸的歷史厚重感;其他高校學生到中國人民大學聆聽講座,享受優質學術資源……這個冬天,內地多間知名高校延長開放時間、擴大開放範圍、活化校園資源,向社會大眾打開資源共享的大門。不少人表示,高校開放參觀可以豐富人們的視野,培養書香氣,值得點讚。

  高校校園該不該開放?很多人表示贊同,認為大學是學術交流和文化傳承的場所,開放校園可促進不同群體間的互動和交流,提高大學的社會影響力。而反對者則多認為,校園開放後會加大管理成本,且存在安全隱患。無論如何,校園開放亦是大勢所趨。

  寒假研學遊高峰即將來臨,很多中小學生對名校研學滿懷期待。對此,多家知名高校紛紛官宣「開園」,在可承載範圍內,讓不少家長得以通過預約方式,低成本助孩子實現研學夢想。

  事實上,大學如何向社會開放、開放到何種程度,沒有標準答案。「開放」並不意味着「放開」,高校的性質決定校園開放應當有時間、空間的範圍限制。高校校園的開放,考驗着管理者的智慧,同時也考驗着公眾的素養。高校與社會的「共享共建」,離不開雙向奔赴。唯有良性互動,制訂適合的開放方案,方可讓大學校門越開越「大」。\大公報記者江鑫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