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人語/清甜素雅「菜頭丸」\姚船

  俗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可見在寒冷的冬天,蘿蔔是普遍而有益的食材。蘿蔔白白胖胖,能清熱化痰去膩,消食開胃。配合其他食材,可炒、可煎、可炆,也可作湯,且價錢親民,藥食同源,難怪成為不少家庭餐桌上常見的菜饌。

  不是嗎?蘿蔔切條,加上芹菜和肉絲小炒,清爽可口;炆牛雜或單純牛百葉,少不了放入蘿蔔平衡味蕾;燉羊肉,有了滾刀切的蘿蔔,去腥提味,更勝一籌……在廚師和主婦的巧手下,平凡的蘿蔔變得討人喜愛。

  在潮汕地區,白蘿蔔被潮州人稱為「菜頭」。不知是因為個頭大,還是在蔬菜類中名列前茅而得此名。總之,從古至今,延續下來,潮州人就是這樣稱呼和書寫它。

  韓江三角洲的沖積平原,造就潮汕地區物產富饒,人傑地靈,除了潮菜名聞遐邇,特色小食也多不勝數。逢年過節,眾多粿品登場亮相,拜神祭祖,祈求平安,懷念先人,好不熱鬧。尤其是農曆新年,家家戶戶都少不了製作紅桃粿、甜粿和菜頭粿。

  這「三粿」,寄託人們心頭樸實的願望。送舊迎新,新桃換舊符,紅紅火火過新年;甜甜蜜蜜迎新春。至於「菜頭」,因為與「彩頭」諧音,祈望一年伊始,拿個好彩頭。

  合家歡聚,圍爐吃團年飯,在豐盛的魚肉席上,不少家庭還會加上一味特殊菜式,那就是─菜頭丸。潮州話中,丸和圓同音,菜頭丸的寓意不言而喻。

  菜頭丸的製法與菜頭粿類似。菜頭粿像倒扣的碗,呈半圓形,手掌彎曲,差不多能蓋住,而菜頭丸則小得多,如乒乓球般大小。菜頭粿一般會加料,如花生、臘肉和冬菇之類提香的配料,但菜頭丸基本是菜頭和少量粘米粉。

  菜頭去皮,刨成小絲,雙手合掌,攥去多餘水分,緩慢加入適量米漿,直至黏稠可以成型,然後捏起一小撮,搓成圓形,放入盤中,一粒又一粒,整齊排列,置蒸籠中蒸熟。出爐時,一個個嫩白,煞是可愛,隨着氤氳,一股清香撲鼻而來。

  除夕晚上,一家人圍桌而坐,桌子中央放一個銅製的「轉爐」,轉爐狀似一個高腳酒杯,中間的圓筒放入幾塊燒紅的木炭,四周的圍槽中盛着預先煮好的食物,有豬肉、魚丸、魷魚、白菜粉絲等各式各樣隨心所欲的東西。湯水沸沸揚揚,再放入幾粒菜頭丸。菜頭丸吸飽湯汁美味,用筷子夾起放在湯匙上,輕咬一口,一股清甜隨熱氣在口腔中迴盪,好不愜意。

  有的人家會把蒸好放涼的菜頭丸在鍋中油炸,待表皮呈金黃色撈出。這時的菜頭丸顏色誘人,外酥內嫩,另有一番風味。這質樸素雅的菜頭丸,和手打牛肉丸與鮮彈魚丸一樣,在我年少的記憶中,留下深深的印記。

  這些年在多倫多,我曾涉足的中式酒樓餐館中,菜單裏面都未曾出現菜頭丸,只有蘿蔔糕,類似現在潮汕地區也頗為流行、切片兩面煎的菜頭粿。有次,我們興致勃勃,決定買菜頭自製,結果忙碌了大半天,又是蒸又是炸,待嘗試時卻大失所望,這哪裏是記憶中菜頭丸的味道?

  內子歸咎於食材,說超市蘿蔔來自亞洲,山長水遠,哪能和故土新鮮出土的相比?其實,故鄉的味道,不是任何地方都能複製出來的。

  美好的東西,只能珍藏在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