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推地因時制宜 為眼前更為長遠
發展局昨日公布新一季度賣地計劃,將出售一幅位於元朗創新園附近的工業用地,但不會另行推售住宅及商業用地。暫停商業及住宅賣地難免影響政府的短期財政收入,但在目前的市場氛圍之下,這是務實穩妥的做法,符合市場預期和香港長遠利益。
在本財政年度,原本賣地表上有12幅地,其中3幅已經成功賣出、一幅由房協承接,另有6次土地拍賣因發展商出價過低,導致流標。現時住宅一手市場反應淡靜,二手樓持續錄得低價成交,發展商手上有不少貨尾待售,未來兩三年供應增多,持續的高息環境增加資金成本,加上部分地皮發展時間長、投資巨大,這意味着風險因素的上升,導致發展商的投標意欲下降。
展望新一年,外圍市場充滿不確定性。國際地緣政治複雜多變,逆全球化勢頭持續,全球供應鏈加速重組,重重壓力之下,全球經濟前景難以太樂觀,香港無可避免地面對各種挑戰,這些因素都影響市民的置業心理和發展商的投標心態。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政府仍然按原有計劃賣地,一旦再次流標,勢必進一步挫傷市場氣氛。如果為了賣地而壓低目標價,對庫房則是損失,民意也不願接受政府賤賣珍貴的土地資源。
賣地是政府庫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目前約佔兩成。本財政年度賣地原計劃收益850億元,但因為前期賣地並不順利,暫時進賬約73億元,加上補地價的50億元,合共賣地收入共123億元,與目標相差懸殊。特區政府早前預測本財政年度約有1000億元赤字,雖不中亦不遠。但香港財政狀況一向穩健,現時庫房仍然充足,賣地收入減少並不影響政府的財政狀況。
市場不斷變化,賣地計劃不能一成不變,賣地收入不確定乃是常態。回望過去,香港土地政策一直隨着市場變化而調整。當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樓市重挫,「勾地」政策應時而生。其後香港經濟從谷底上升,樓市長升長有,呈現過熱狀態,迫使政府推出一系列抑制需求的辣招。現在市場環境再次變化,樓市受到壓力,政府因時制宜,一方面不斷調整樓市辣招,增加購買力;一方面暫停推出商住地皮,避免土地供應過多而「推爛市」,做法合適。
暫停賣地會不會影響商業和住宅單位供應?這是大家關心的議題。事實是,早在去年10月份,政府的住宅供應就已達至全年目標的八成,現在推算,完成全年供應目標不成問題。就商業樓宇來看,目前空置率仍處於相對高位,其中甲級寫字樓空置率約13%,因此不存在供應不足的情況。當然,一旦外圍大環境好轉,經濟復甦加快,市場交投重新活躍起來,就可能出現供應不足的問題,屆時相信政府會根據實際情況重新推出土地拍賣。
變化是永恆。對特區政府來說,最重要的是將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結合起來,將短期目標與長遠目標結合起來,做到順時應變,相機而動,掌握主動權。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市場的不確定中,內地高質量發展是最大的穩定因素,共建大灣區為香港經濟帶來動力;特區政府的搶人才、搶企業政策效果明顯,更多人才和企業進入香港,意味着對工業、商業、住宅用地的潛在需求增加。亦因此,暫停商住地皮拍賣只是臨時舉措,當香港渡過目前的暫時困難,將迎來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