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創加持 日曆翻生

  隨着新年來臨,線下書店、線上購物平台,都可見到新年日曆的身影。與記憶中老式的桌曆、掛曆不同,現今的日曆產品做得愈加精緻、頗富巧思。買日曆,不再是為了數日子、記時間,而是要從中挖掘更多的歲月情懷、生活趣味。在紙本出版物式微的當下,日曆產品以全新的形態出現在文化消費市場,出人意料地翻紅了。

  大眾日報報道 圖片來自網絡

  日曆是工具,從日月流轉中劃分節氣、記錄年歲。日曆、掛曆曾是家家戶戶必購置的「年貨」。它們總被擺在、掛在房間最顯眼處,無論是影星美照款,還是自然風景款,都能和各家風格完美融合,起到美妙的裝飾作用。

  而隨着網絡時代到來,日曆、掛曆一度成為時代的記憶。特別是智慧化產品的湧現,各種日曆小程式契合了人們個人化、互動性的偏好,並與時代同頻,拓展了各種新功能、新模式。如此一來,固定在桌面上的傳統行事曆更顯單薄無趣。老式的日曆、掛曆,除了部分有些年紀的消費者還會光顧,少有人問津。

  近年來,日曆產品卻重煥生機。2009年,故宮博物院重新出版《故宮日曆》,一經發售就被搶購一空,網友親切地稱之為「小紅磚」。2019年,《故宮日曆》的銷售量超過70萬冊,重新出版十餘年,銷售量接近500萬冊。以今年推出的龍年台曆「有龍則靈」為例,上架一個月其單一平台銷售量已達2萬本以上。不僅如此,在網絡購物平台搜尋「日曆」關鍵字,相關產品琳琅滿目,銷售火爆者比比皆是。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內地台曆市場規模約120億元(人民幣,下同)。

  這種火熱局面並非曇花一現。事實上,日曆市場回溫已有些年頭,在2016年至2017年曾出現井噴之勢。時至今日,頭部產品銷售仍居高不下。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各種日曆測評帖文、討論帖文和開箱影片點擊評論量奇高,引發了更廣泛的購買、收藏熱潮。誰能想到,被時代「拋棄」的日曆,竟盛裝歸來成功打開市場,圈粉無數。

  講述文化意涵 豐富商品價值

  實現華麗轉身,紙質日曆並非單純玩復古、收割懷舊粉。最重要的是其屬性的轉變。2008年,故宮博物院成立文化創意中心,上線「故宮淘寶」旗艦店,推出各類文創。《故宮日曆》就是其打造的最成功的產品之一。相較於十幾元一本的傳統老台歷,《故宮日曆》一冊能賣到126元,價格高,但年年暢銷。這裏面有文化IP加持之功。故宮是毫無疑問的文化頂流,能給予周邊超高附加價值。《故宮日曆》的內容圍繞着故宮文物藏品展開,講述背後文化意涵。

  在此過程中,日曆的展示特性得以合理放大。以2024農曆龍年《故宮日曆》為例,故宮博物院加入了365個以「龍」為主題的文物故事。圖文並茂地展示「明萬歷·黑漆描金雲龍紋書格」「清雍正·黃地琺瑯彩雲龍紋碗」「清乾隆·檀香木盤龍紐皇帝之寶」等,涵蓋字畫、青銅器、瓷器、漆器等眾多種類。人們翻閱的過程,更像是在讀書、賞畫、品鑑藏品,把查閱日期這件原本枯燥的事情變雅致了。日曆,不再只是工具,而成了美感價值與文化價值結合的大眾讀物。

  吸引年輕族群 形制突破傳統

  如上述《故宮日曆》,這類日曆的目標使用者群體看似收窄,實則更加垂直精準——以Z世代為主力的年輕消費族群。他們攪動國潮風起,傳統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與美感觀念得到越來越廣泛的認同。傳統文化被加工成符號,與消費品結合就變得水到渠成。中國國家博物館、敦煌研究院等大批知名文旅場館、景觀區也推出文創日曆,同樣廣受歡迎。

  此外,網絡IP與網絡文化也成功深入日曆市場,如知乎推出問答日曆,高度契合自身的社區氛圍;豆瓣推出電影日曆,精確對接電影愛好者。二次元、萌寵、表情包等涵蓋各種網絡圈層的主題日曆也深受粉絲群喜愛。有些產品也另闢蹊徑,在形制上突破了傳統。拉桿盲盒式、手搖滾輪式、迷你鋼琴式……老物件舊貌換新顏,「日曆+」文創樣態讓人眼前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