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綠》呈現中國山水寫意美
2021年首演的舞蹈詩劇《只此青綠》以北宋山水畫卷《千里江山圖》為基礎,透過精心構想的肢體意象,兼具含蓄內斂、張弛有度的動律姿態,凝聚獨特的氣勢、神韻。再者,原創的舞劇音樂,一眾舞蹈員極簡淨,帶點灰塵感的青綠色調服裝,鬢雲高聳的造型,配合舞台燈光、投映影像,台上多層的轉盤設計,數幅垂吊升降的弧形屏幕等光影聲色劇場手法,讓觀眾全方位地感受,經歷九百多年後,畫境中顯現的中華文化深厚歷史感和傳承歷程。\劉玉華
負責舞蹈編排兼任總導演的周莉亞和韓真同是北京舞蹈學院編導系畢業生。《只此青綠》是她倆合作的第六部作品,之前的《沙灣往事》、《杜甫》、《花木蘭》及《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公演後,均好評如潮。《沙灣往事》於2017年5月中,為慶祝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二十周年,由廣東歌舞劇院應邀臨港演出三場。周莉亞與韓真的近作《詠春》也於今日搬上香港舞台。
創作初期翻閱大量資料
《只此青綠》自首演後,周莉亞和韓真接受了很多媒體的訪問,大量的視頻訪談特輯和文章,報道她們創作此劇的靈感、過程和期許。
據悉,她們皆非常喜歡傳統文化。2017年,二人排了兩個多小時隊,到故宮看「千里江山──歷代青綠山水畫特展」,雖只看了《千里江山圖》幾分鐘,即被這幅約11.9米長、距今近千年畫作的美感動,覺得震撼不已。其後,中國東方演藝集團需要排演新劇目,周莉亞、韓真想起《千里江山圖》描繪的連綿疊嶂層巒山脈中間,實際上存在着巨大的可舞性,遂決定採用詩意的表達方式,去展現天才少年畫家王希孟用礦石的青綠顏料,在絹帛上憑他十八歲時對山河的全部理解,藉着筆觸,力求至臻地畫成的曠世巨作。
周莉亞指出,舞劇創作初期,她們花了最少八個月去翻閱大量的書籍、資料。關於王希孟的生平,僅得寥寥數語,只知道他曾在翰林圖畫院習畫,是宋徽宗的學生。相傳他畫完《千里江山圖》後,不久便離世。畫上甚至沒有蓋上他的印章。
她們又到故宮博物院去參觀文物醫院,跟文博工作者、研究員學習,了解文物修復者如何保護修復歷代的文物珍藏,如何跟文物「對話」。從中,周莉亞、韓真發掘出另一靈感來源。
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
常言道:紙壽千年,絹壽八百。《千里江山圖》如今仍沒有化為碎片,乃因古代無數民間工藝大師和非遺傳人奉獻出他們精湛工藝的成果。由是,劇裏不同章節中出場的織絹人、篆刻人、磨石人、製墨人、製筆人等工匠一絲不苟地打造各樣畫畫工具及原材料的場景,形象地刻畫無名無款的匠人們,默默地傳承民族工藝與中華文化。
兩位編導共用了一年八個月排完整齣舞劇,其間編劇組費盡心神擬訂劇本,經歷一年三個月才最終確定以三個主要角色─王希孟、青綠和展卷人貫穿全劇。
《只此青綠》採用時空交錯的敘事結構,從現代展卷人的視角,呈現他穿越時空走進北宋王希孟的年代,旁觀畫家繪製《千里江山圖》的創作過程。扮演展卷人的謝素豪早前表示:作為舞劇中的「現代角色」,除了帶領觀眾穿梭古今,見證王希孟傾注心血地完成《千里江山圖》的歷程外,同時目睹匠人們竭盡所能地傳承工藝。展卷人可說是代表着長久以來文博工作者為中國文博事業所做的貢獻及傳承這幅畫卷付出的努力。
「青綠腰」來自險峰意象
擔演王希孟的張翰不單把時間全放在思考天才少年畫家的心理狀態,更在開始排練後不久,專誠拜師學習繪畫,促使自己能更準確真實地掌握人物舉手投足時的氣質動靜,達至增強演出的說服力與感染力。
「青綠」不是個寫實的人物。飾演這角色的國家一級演員孟慶暘曾經表述多種的體會:(青綠)是《千里江山圖》兩種顏色和無垠山河幻化而成的視覺形象……她也許是畫中孤寂千年依然存在着的執念、一種氣魄……她有一種疏離感,表情冷峻……她也許代表着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發現、沉澱……
舞劇裏「青綠」一段,眾舞蹈員用身體擺出連綿群山起伏的形態,她們又淡定地做出往後下腰至與地面成接近直角的靜止姿態,儼如山石般屹立不倒,教人嘆為觀止,大家美其名曰「青綠腰」。韓真曾解釋說:「(這個)舞姿來自《千里江山圖》的一個意象,表達非常險要和陡峭的那個部分,我們叫做『險峰』。」
韓真提及對《只此青綠》的期許時重申:「如果觀眾走出劇院那一瞬間,帶着滿滿的文化自信……這個作品我們就沒白做。」她強調說:「文化自信(指的)就是知道自己的來處,認同自己的來處,這很重要。」
作者按:《只此青綠》2024年1月5日至7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公演五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