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聞港食/搗炙子鵝肉\蕭欣浩

  朋友自製紀錄片,安排專場播放,戲院位處堅尼地城。看戲前,先吃飯,沿北街往海旁走去,見滷鵝店。舖位不大,堂吃位置三數,來客大多點餐外帶。自己跨區,覓位安坐,候菜上桌。例湯先上,湯淡濡唇。鵝片鵝腎,飯面堆疊,鵝肉味濃,香料味清,滷味調製較為溫文。鵝腎幾件對切,啖咬一口,軟彈濕潤,不乾不硬,意料之外。不少客人點鵝腸、墨魚,計劃下次再試。

  烹鵝方法多,北魏《齊民要術》提到「搗炙法」,方法是「取肥子鵝肉二斤,銼之,不須細銼。」取肥嫩鵝肉細切,但不用太細,因為添加醋、醃瓜、葱白、薑、橘皮、花椒碎,混和調味之後,要再細剁。取兩支竹籤,將適量肉醬包裹在籤上,跟現在的串燒一樣。接續《齊民要術》指,要「破雞子十枚,別取白,先摩之令調,復以雞子黃塗之。唯急火急炙之,使焦,汁出便熟。」雞蛋只取蛋黃,稍為拌勻,塗在鵝肉棒上,再大火燒烤,外焦內軟。

  食譜提到,如無鵝肉,可改豬肉。細究做法,將肉類剁爛、調味、塑形、炙燒,就是現在的炙燒免治肉棒。餐廳菜式或急凍食品,同樣有這款食物的選擇,還會用上雞肉,加入脆骨,塗上各式醬汁,再蘸生雞蛋黃。

  炙燒以外,鵝肉還可蒸煮,明代《易牙遺意》有一道「盞蒸鵝」,不難模仿,原文記載:「用肥鵝肉,切作長條絲,用鹽、酒、葱、椒拌勻,放白盞內蒸熟,麻油澆供。」鵝肉切絲,放白盞內,調味蒸熟,再澆麻油。步驟利落,沒說分量,調味需自行斟酌。鵝肉難尋,可以鴨肉代替,雞肉更為方便。家沒茶盞,考慮購入,平日泡茶,晚上蒸肉。專家定說茶、肉器具不能相混,自家茶、肉、器具俱廉。求便求趣,自娛自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