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理直氣壯推廣「禮貌運動」

  走進廟街燈光夜市,那種墟冚的場面令人吃驚:從油麻地港鐵出口開始,就排起長長的人龍;百來米長的街道兩旁,坐滿操着不同語言、大快朵頤的食客。廟街「活起來」了,五光十色的夜生活回來了。特區政府應一鼓作氣,推出更多刺激經濟、鼓勵消費的舉措,配合以「禮貌運動」,重新擦亮香港「好客之都」的形象。

  剛過去的聖誕假期「旺丁不旺財」,引發一場對如何提升香港旅遊業競爭力的集體反思。輿論普遍認為香港服務業雖然整體上質素不錯,但也存在一些禮數不周、怠慢客人的問題,妨礙香港旅遊業健康發展,有必要發起「禮貌運動」,展現「愛國者治港」新時代的新風貌。行政長官李家超近日發聲,鼓勵及支持服務業舉辦推廣禮貌服務和微笑活動,以顧客為先。特區政府與社會各界在推廣禮貌運動方面達到共識,令人欣喜。

  禮貌是一種力量,一聲「多謝」、一個微笑,令人有賓至如歸之感,心情愉快。「禮貌運動」這個詞其實是「National Courtesy Campaign」的意譯,是舶來品。英國一向以「紳士風度」著稱,但在主辦倫敦奧運會之前,曾發起一場「全國禮儀運動」。英國旅遊局主管官員直截了當地指出,「外國旅客獲得友善的歡迎,對我國經濟而言極為重要。」日本是不少人心目中的禮儀之國,其禮儀源自持之以恆的教育和推廣,在日本地鐵車廂中,就張貼着諸如「不能大聲喧嘩」等標語,提醒乘客之間要互相尊重。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時任新加坡總理李光耀發起全國禮貌運動,旨在「創造一個愉悅的社會環境,讓新加坡人相互體諒,考慮彼此的需求。」新加坡還採用了禮貌獅子「新雅」作為官方吉祥物,新雅因此成為該國最知名的吉祥物之一。

  就香港本地來看,舉辦禮貌運動同樣源遠流長。1986年,香港電台主辦為期四周的「禮貌運動」,以「搭車要禮讓,掗拃唔似樣」為口號,鼓勵市民排隊上車,更於當年新建立的尖沙咀栢麗大道舉行開幕禮,又將栢麗大道的行人路命名為「禮貌徑」,宣示港人推行禮貌的決心。數年後,由著名雕塑大師文樓製作的作雙手敬禮的作品《請》亦正式展示。其後,還舉辦過「香港關心您」禮貌日、「禮貌之光耀香江」、「禮貌的士司機選舉」等活動,提醒市民為遊客提供具質素的服務,更邀請名流以「禮貌大使」身份,向市民推廣禮貌訊息,不止於乘車要禮讓,而是在任何時候都以禮待人。這些活動為香港贏來「好客之都」的美譽。

  由文明領域學者克莉絲汀·波拉斯撰寫的《禮貌的力量》長踞美國Amazon暢銷榜,書中結合電腦科學、經濟學、心理學等大量實例,揭示出開創性的觀念:禮貌不只是一種美德,而是一種可量化的成功因子,將大大提升我們成功的概率。

  在注重禮貌方面,東西方文化是一致的。推廣禮貌運動沒有國別和民族之分,更不會因為推廣禮貌運動而令人產生此地「不文明、不禮貌」的印象。正如新年將至,「恭喜發財、身體安康」是最常見的祝福語,其中沒有暗示對方「缺錢」、「身體差」的意思。因此,有人擔心推廣「禮貌運動」會令人覺得香港服務業「無禮貌」、「產生反作用」,似是杞人憂天,或諱疾忌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