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西札記/林布蘭的自畫像\李 夢

  圖:林布蘭晚年的自畫像正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
  圖:林布蘭晚年的自畫像正在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展出。

  近來,常常去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凝視三星堆──四川考古新發現」和「從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兩大展覽正同期展出,吸引眾多市民和遊客入場,館內文創禮品店的相關周邊產品亦熱銷。今次,英國國家美術館的五十多件珍貴畫作來港展出,同行的不少友人都期待見到莫奈和梵高的真跡,而更讓我念念不忘的,是展廳內林布蘭(Rembrandt van Rijn,一六○六至一六六九)的晚年自畫像。

  作為十七世紀荷蘭美術黃金年代的重要代表,林布蘭從小進入畫家工作室習畫,掌握了出眾的素描和版畫技巧,且對光線的運用格外敏感。因應十七世紀上半葉荷蘭經濟起飛,中產階層崛起,對於藝術收藏的需求日增,林布蘭正是在這期間,憑藉其肖像畫創作技巧,一躍成為荷蘭知名的藝術家。他的贊助和委約紛紛而至,他和家人也因此過上了富庶優渥的生活。

  世事總不盡如人意。就在林布蘭的事業和名望如日中天之時,一幅畫作的出現改變了他的命運。這幅畫就是創作於一六四二年的《夜巡》。阿姆斯特丹射手連隊集體委約畫家創作,而林布蘭一改傳統群像畫創作手法,並未依照長幼尊卑原則,而是將十多位主角分別安排在前後左右不同位置,有些畫得大,在前景明亮處,有些格外小甚至面目模糊,在遠景暗處。這樣一來,畫面固然形成了戲劇化的舞台效果,卻無法讓這十多位委約者個個滿意。眾人甚至將畫家告上法庭,而經此事件後,林布蘭聲譽大跌,人生急轉直下。

  正在香港故宮展出的自畫像,是林布蘭生命中最後一年的創作。畫家一生留下眾多自畫像,依年份一一看過,既是畫家本人肖像畫創作技法日漸提升的例證,亦從一側面展示畫家人生際遇的跌宕起伏。前半生的優渥與後半生的寥落形成的鮮明反差,在他的自畫像中同樣有鮮明呈示:青年和中年時代,自畫像中的畫家本人衣着典雅,神情自信從容;而晚年的他,衣着潦倒,神情瑟縮,眼神中是遮掩不住的苦痛、失落與滄桑。在展廳此畫前駐足,數百年前的人與事彷彿穿越時空而近在眼前,我們宛若透過此作,與幾個世紀前的畫家對話,聆聽彼處的悲喜人生,觀照並內省。這,或也正是藝術之於你我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