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藥無開活栓 視而不見釀悲劇
威院早產嬰醫療事故調查結果:當值護士現「無意盲點」
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今年6月13日發生醫療事故,一名孕期不足28周的嬰兒,由於早產及患有先天性心臟問題,醫護人員多次使用強心藥並增加劑量,一名負責換藥的護士雖有跟足指引,惟未有發現三路活栓沒有開啟,逾50分鐘內早產嬰兒未能及時攝入藥物,令情況持續惡化,最終僅入院一天就離世。事後,院方就事件成立根源分析委員會,委員會主席霍泰輝昨日公布,造成事件最根本原因是當值護士出現「無意盲點」:當時嬰兒被大量醫療設備及保溫箱包圍,護士專注於輸液劑量和速度,未辨識活栓的輸注流向,認為今次事故非常罕見。威院表示會承擔最終責任,並對病人家屬提供適當支援。 ◆香港文匯報記者 唐文
霍泰輝在公布根源分析委員會的調查報告時表示,該名早產嬰兒6月12日出生後已出現嚴重肺部高血壓及心臟功能衰弱,要入住新生兒深切治療部接受密切監察及治療,需要使用儀器輔助呼吸,並要輸注多於一種的強心藥。
嬰兒其後情況持續轉差,至13日凌晨3時其血壓再度惡化,需要更換濃度更高的強心藥,惟換藥後情況仍未改善。醫護又兩次增加強心藥劑量,並安排腦部及心臟超聲波檢查。至凌晨3時56分,輸注儀器阻塞預警響起,醫護人員才發現輸注管的三路活栓未有正確開啟。嬰兒同日下午約4時離世。
「看了等於沒有看」 非常罕見
霍泰輝指出,當時有兩名護士在場,主要負責操作的護士出現「無意盲點」,即對活栓的未開啟錯誤視而不見,「看了等於沒有看。」調查發現,該名護士已做足指引要求,包括檢視藥物濃度、檢視是否正確病人,以及輸注液體管道是否暢通,「但做了後還是有這個疏忽。」
他強調,類似的情況非常罕見,自言多年來是首次聽到這種事件發生,但還是有可能發生,「當你有分心時最易發生,當時有好多輸液管連着BB,一條管道可能要給幾種藥,活栓需要開開關關,一般人可能覺得很複雜,但醫護人員每日操作,極少會有這種錯誤。」
至於第二位在場護士,當時亦按照指引進行了「三核五對」,但指引僅要求目測三路活栓情況,惟三路活栓的設計上,在同時接駁多個三路活栓時,有可能令醫護人員不容易立時辨識輸注液的流向,而指引亦不涵蓋檢查輸液是否通暢,故未能及時發現錯誤。
將更新指引 「三核五對」再加檢
此外,事發時輸注儀器未有及早發出輸注管阻塞警示,50多分鐘後才響起,導致醫護人員未能盡快察覺輸注問題。霍泰輝指出,有關儀器運作正常,然而設置觸發警報的壓力值較高,適用於一般病患,惟嬰兒用藥分量很少,傳導至壓力感應器需時更久,這屬儀器本身的局限性導致。
霍泰輝指出,嬰兒出生後心臟情況一直惡化,本身情況危殆,目前尚不能確定事故與嬰兒死亡有否因果關係,有待死因庭裁判,但因應是次事件,委員會提出5項跟進及改善建議,包括更新指引,加入手觸檢查輸液管暢通性,並獨立雙重核查,而「三核五對」過程中加入輸液管暢通性檢查等(見表),有關建議全部獲得醫管局接納,其中前兩項已即時實施,局方並會更新指引,為有關員工提供培訓並核查效果,餘下幾項探討亦會繼續努力改善。
威院醫院行政總監鍾健禮在記者會上承認,醫院對事件負有責任,「我們的看法是(這件事)不是單一因素引發,有同事的人為因素,也有指引中沒有提到的檢查程序,還有醫護人員對儀器認知不足,一個醫療事故發生,需要穿過好多窿(指出現多處不足)。」
涉事者上月已主動離職
他透露,主要涉事的護士因為覺得壓力大,上月已主動離職,而院方已向其表明即使已辭職,仍會跟進其人事責任。至於另一名護士由於已按指引做了覆查,無須跟進,已返回工作崗位。另外兩名當值醫生已盡力搶救嬰兒及作出臨床應變,故亦已返回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