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新法測巨細胞病毒 提早識別心肺病
【大公報訊】愛滋病患者一直面對出現終端器官疾病的風險。香港浸會大學協作研究團隊發現,檢測尿液中的人類巨細胞病毒(HCMV),能提早識別感染人類免疫力缺乏病毒一型(HIV-1)病人罹患非感染性肺炎、腸胃潰瘍、肝炎和心肌炎等終端器官疾病的風險。研究結果顯示,針對人類巨細胞病毒的治療,能把肺部及心血管的終端器官疾病發病率減低一半。是項研究成果已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HIV-1感染在臨床上分為四期,第一期病人通常需要多年時間才會進入愛滋病「發病期」,即第四期。HCMV通常在健康人士體內處於休眠狀態。然而,在愛滋病患者等免疫系統欠佳的病人體內,該病毒會重新激活,成為機會性感染的主要成因,引發可致命的終端器官疾病。在香港,除非HIV-1感染者明顯出現終端器官疾病,否則不會獲安排接受恆常的HCMV測試。
浸大生物系助理教授張嘉龍、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微生物學系教授陳志偉帶領的研究團隊,檢視了超過13萬名HIV-1感染者的紀錄,篩選出當中約13700名擁有相關血液和尿液測試資料的病人,並按HIV-1感染的四個階段把他們劃分,再比較他們的血液和尿液測試結果。結果顯示,四組病人的HCMV尿液測試呈陽性的比例,全部較血液測試高,尤其是潛伏期的病人。
團隊亦發現,肺部及心血管的終端器官疾病發病率,與HCMV尿液測試結果呈陽性有明顯相關性。而持續接受抗HCMV治療,能有效降低愛滋病潛伏期病人肺部及心血管終端器官疾病的發病率。
張嘉龍指出,HCMV尿液測試可更有效地監察終端器官疾病,及時知道需要盡早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