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N享歷史】園林展現人文性 東方美學傳西方

◆ 中國的園林設計非常獨特。圖為北京中國園林博物館內的圓明園全景立雕模型。 資料圖片
◆ 中國的園林設計非常獨特。圖為北京中國園林博物館內的圓明園全景立雕模型。 資料圖片

  中國古代建築歷史悠久,具有鮮明的特徵而自成體系,在世界建築發展史歷史的長河中,佔有重要的位置,而中國古代園林在當中更是獨特。留存至今的兩個皇家園林,即北京頤和園和承德避暑山莊,加上私家園林如江蘇蘇州園林等,先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舉世知名的文化瑰寶。

  園林是由人類加工或創造的自然環境。在這個環境中,人們的身體和心靈都得到休息,精神也可以受到陶冶,同時亦可以炫耀造園者的財富和權力,展示其超越他人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人們也愛創造美麗的圖案來美化環境,以及展示自己的審美品味。

  這裏要論述中國園林風格影響西方園林的故事。時間在17世紀至18世紀,在漫長的中西文化對話交流過程當中,中國和西方園林是相互借鑑的。中國園林的觀賞功能早於西方園林,其展示人文性,以及人與自然互動的時間,比西方園林更早。

  馬可孛羅遊記 介紹大都花園

  西方對中國園林的最早認識來自探險家和傳教士。16世紀以前,《馬可孛羅遊記》介紹了元大都的御花園。17世紀,西方傳教士對東方的藝術與文化有濃厚興趣,逐漸關注中國的園林藝術。通過他們,介紹中國園林的文字和圖畫被帶到了西方。例如利瑪竇在書信中提到中國園林裏的假山。

  1724年,意大利傳教士馬國賢將《避暑山莊三十六景》帶回倫敦,成為最早傳入西方的中國園林圖像,標誌着西方人對中國園林的了解進入圖像時代。這些銅片畫對英國的園林藝術產生了極大影響,令英國園林設計出現翻天覆地的創新,為中國園林藝術的西傳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749年法國傳教士王致誠在《中國御苑特寫》中詳細介紹了圓明園美景,稱之為人間天堂,他領略到中國園林師法自然的美學原則,即重自然意趣而不尚人工雕琢。王致誠還將《圓明園四十景圖》寄往巴黎,立刻在西方引起極大的迴響。

  最先傳入法國 英國成熟利用

  18世紀西方掀起「中國熱」,英國吸收了中國園林的美學元素,創造出「自然風景園」,興起了自由布局園林設計的熱潮。儘管中國傳統園林藝術最先傳入法國,但被成熟利用則是在英國。

  英國氣候濕潤,畜牧業發達、田野廣闊,尤其是牧場,為自然風景園的產生提供了充足的自然基礎。除了藝術思潮和政治經濟文化背景,英國的自然風景園林的產生與發展,亦與中國園林藝術息息相關。當時英國的知識分子在法國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下,嚮往寧靜的田園情趣、自然的山野風光。而中國園林所反映人與自然的和諧性,吸引眾人對東方文化的嚮往。

  1685年,威廉·坦普爾(William Temple)發表《論伊壁鳩魯的花園》(Upon the Gardens of Epicurus),對中國園林的自然風景大加讚賞。1772 年,威廉·錢伯斯(William Chambers)出版《東方造園論》(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首次向西方詳細介紹了中國園林,並與西方造園藝術進行對比。

  最典型受中式園林影響的風景園林便是邱園(Royal Botanic Gardnes, Kew),其位於倫敦西部泰晤士河畔,設計師正正是錢伯斯。他在中國東印度公司工作過,在此期間深受中國園林吸引,而且他稱中國園林為富有詩情畫意的自然式園林。該園最為標誌性的建築物是一座約高50米、八角形磚塔的十層高寶塔,是英國唯一的中式皇家寶塔。

  據說,這塔仿照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而興建,乾隆期間英國畫家威廉亞歷山大曾描繪這作品。可惜南京的原物已於太平天國期間被毀壞得蕩然無存。邱園寶塔於2016年得到中國企業資助,進行255年以來的首次修繕工作。2017年,中國駐英大使館參贊還為其進行揭幕儀式,至2018年重新開放。這堪稱中西園林一段的佳話了。

  ◆ 李鈞杰(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現職為大專院校助理教授。作品見佛門網,近作〈戰後香港佛教興辦教育(1945-1960年)〉刊載《新亞論叢》第21期。)

  逢星期五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