灣區舊事/說盧亭

  左圖:半人半魚的盧亭,相傳是晉代民變首領盧循的後代,是一個於香港大澳及珠海萬山群島一帶出沒之神秘族群。右上圖:古代《山海經》亦有人魚的記載。右下圖:明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有關於盧亭的記述。
  左圖:半人半魚的盧亭,相傳是晉代民變首領盧循的後代,是一個於香港大澳及珠海萬山群島一帶出沒之神秘族群。右上圖:古代《山海經》亦有人魚的記載。右下圖:明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中,有關於盧亭的記述。

  盧亭,又稱盧餘、盧亨魚人、盧亭魚人,為傳說中之一種半人半魚之生物,所謂之「盧亨魚人」或「盧亭魚人」,都是一些外貌與一般人有異之人。在香港傳說,指他們身上長有鱗片,而且愛吸雞血,有時會用漁獲與大澳居民換取雞隻,亦有時潛入農家偷雞。早在東晉時就已有關於「盧亭人」的記載,據云,東晉年間,地方民變首領盧循之後,居於香港大奚山上(大奚山為今大嶼山和香港島等島嶼的合稱),相傳為蜑家人之始祖,也是一個於香港大澳及珠海萬山群島一帶出沒之神秘族群。南宋《嶺外代答·外國門下》載:「廣州有蜑一種,名曰盧停,善水戰。」可見,所謂「盧亭」,可能為以捕魚為生之蜑家人。

  盧循(?-411年),字于先,小名元龍,范陽郡涿縣(今河北省涿州市)人,為西晉司空從事中郎盧諶之曾孫。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孫恩以五斗米道起事,起兵三年,兵敗被殺。盧循為孫恩妹夫,繼承孫恩遺志,率領孫恩餘眾,在浙江繼續反抗晉廷,後被劉裕打敗,被迫出海南下逃走。一年後,他帶着軍隊攻陷番禺,自稱平南將軍。當時東晉經過數場內亂,無力征討盧循,只好封他為廣州刺史。410年,盧循聽從姐夫徐道覆建議,領兵北伐,結果幾乎全軍覆沒,老巢番禺亦告失守。結果盧循且戰且退,不斷南下,佔領廣東湛江,希望以此為據,攻打交州,即是今日越南的河內市。晉安帝義熙七年(411),於交州治所龍編(今越南河內),為交州刺史杜慧度擊敗,盧循兵敗自殺(詳見《晉書》〈列傳第七十·盧循傳〉)。據云,盧循餘部散居南方水上,部分逃至今日大嶼山一帶,從此隱姓埋名生活。因為逃到海上,所以,身體逐漸演變成一種半人半魚之生物,牠們能夠長時間游泳,並具有魚類之特徵,被時人稱為「盧亭」。

  明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載:「晉賊盧循敗入廣,從舟逃居水上,久之,無所得衣食,生子皆赤體,謂之盧亭。嘗下海捕魚為充食,其人能於水中伏三四日不死,盡化為魚類也。」

  清《廣東新語·鱗語》載:「有盧亭者,新安大魚山與南亭竹沒老萬山多有之。其長如人,有牝牡,毛髮焦黃而短,眼睛亦黃,而黧黑,尾長寸許,見人則驚怖入水,往往隨波飄至,人以為怪,競逐之。有得其牝者,與之媱,不能言語,惟笑而已,久之能着衣食五穀,攜之大魚山,仍沒入水,蓋人魚之無害於人者。」 

  清鄧淳《嶺南叢述·諸蠻》載:「大奚山,三十六嶼,在莞邑海中,水邊岩穴,多居蜑蠻種類,或傳係晉海盜盧循遺種,今名盧亭,亦曰盧餘,似人非人,獸形鳺舌,椎髻裸體。」 

  明末清初詩人屈大均曾乘舟途經大奚山,因有感作《盧亭詩》云:「老萬山中多盧亭,雌雄一一皆人形。綠毛遍身只留面,半遮下體松皮青。攀船三兩不肯去,投以酒食聲咿嚶。紛紛將魚來獻客,穿腮紫藤花無名。生食諸魚不煙火,一大鱸魚持向我。殷勤更欲求香醪,雌者腰身時裊娜。在山知不是人魚,乃是魚人山上居。編茅作屋數千百,海上漁村多不如。」

  傳聞「盧亭」至今仍活躍在大嶼山南一帶,並經常被人誤認為白海豚。1993年10月13日,《南華早報》更曾報道香港仔漁民聲稱捕獲「盧亭」,至於孰真孰假,就不得而知了。

  香港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暨中國歷史研究所教授 蕭國健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