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點靈犀/「石油美元」體系崩潰風險上升\李靈修

  圖:「石油美元」的確立幫助美國穩固了美元霸權。
  圖:「石油美元」的確立幫助美國穩固了美元霸權。

  上周末油組+(OPEC+)成員國宣布將從5月起減少石油產量超過100萬桶/天,其減產力度大幅偏離市場預期。眼下美國通脹仍處高位,今次石油減產將帶來嚴重衝擊,甚至會造成二次通脹預期升溫。對此,美方已表達強烈反對。再考慮到沙特此前公開表示,對採用美元之外的貨幣進行石油交易結算持開放態度。沙特對美國的連番「忤逆」之舉,不禁讓外界懷疑兩國關係已瀕臨破裂,「石油美元」體系是否存在崩潰風險?

  我們先來回溯一下「石油美元」的背景。上個世紀60年代,由於「特里芬難題」制約,美國貿易赤字與財政赤字持續擴大,美元多次爆發信用危機。到了1971年,時任美國總統的尼克松不得不宣布關閉黃金兌付窗口。自此,信用本位取代了金本位,浮動匯率制度取代了固定匯率制度。國際金融體系進入「布雷頓森體系2.0」時代。

  為了穩定美元匯率,與黃金脫鈎的美元找到了美債作為信用錨。但須注意的是,信用貨幣的價值來自於市場交換。即是說,誰的貨幣換來的商品越多,誰的貨幣信用價值就越高。也因此,1975年美國與當時的全球最大產油國沙特達成協議,確定將美元作為石油計價貨幣。石油是全球大宗商品的執牛耳者,也是各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誰搞定了石油,誰就是貨幣王者。

  美沙關係由熱轉冷

  「石油美元」的確立幫助美國穩固了美元霸權,那麼,沙特又得到了什麼?沙特向美國出口石油,賺取美匯購買美國債券、美國武器,以及美國的安全保障。在此過程中美元回流美國市場,完成「石油美元」大循環。

  事實上,由美元霸權主導的全球化正是由三大循環構成:歐美日韓輸出技術與資本,以中國為代表的製造大國輸出商品,以俄羅斯、沙特為代表的資源大國輸出能源。然而,中美貿易戰、疫情大爆發、俄烏衝突逐級助推逆全球化的火箭升空,產業鏈、資金鏈、技術鏈爭相脫鈎斷鏈,國際貿易體系與金融體系也在分崩離析。

  單就美沙關係來看,美國頁岩氣革命致使美國從石油進口國轉為淨出口國。沙特在美國能源安全架構中的價值大幅下滑,再加上「卡舒吉案」讓兩國外交關係墜入冰點。沙特王儲小薩勒曼努力推行多邊外交戰略的實施。

  以美國的石油產量份額沒法吃下全球市場的定價權,一旦沙特採用其他貨幣、或乾脆使用本幣進行石油貿易結算,「石油美元」就不復存在了。美國又如何維護自身的貨幣王者地位?美國需要尋找一個石油替代品,來兌現美元信用的價值。那就是芯片貿易。

  芯片科技競爭加速

  美國正在不遺餘力地拉攏日韓重塑全球芯片產業鏈。所謂印太戰略──出中東而入亞洲,旨在打壓中國發展的同時,構建新的全球貿易及金融體系。在美國看來,芯片就是這個時代的石油,人工智能就是這個時代的內燃機。在美國的芯片朋友圈內,同盟國可進口最先進的芯片,享有最先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朋友圈之外,美國實施「技術禁運」。

  我們看到,硅谷銀行破產、瑞士信貸爆雷之後,歐美資本並未遠離美國市場,反而在買入美債避險。上月19日,美聯儲、加拿大央行、英國央行、日本央行、歐洲央行和瑞士央行六家央行通過常設的貨幣互換協議,聯手向市場提供美元流動性支持。美國通過此舉「加固」與同盟國的貨幣聯繫。

  「石油美元」倒掉後,以芯片為代表的科技競爭將在全球範圍內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