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冶若水/再談文化旅遊\胡恩威

  台灣地區放寬防疫限制,恢復港澳人士到台灣自由行。近十年,台灣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自《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訂立之後,衍生了文創產業園。得益於台灣科技產業的大力支持,文創產業迅速發展。台灣的政策是以培養人才為本,發展出具特色的文創產業。

  文化是台灣旅遊的一個重點。除了台北故宮博物院和台灣博物館之外,台北市還有各式各樣的藝術空間和展覽空間。其中一個較為突出的是台北市立美術館。它的空間大,可舉行不同形式的藝術展覽。比如,近期舉辦的展覽「狂八○: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以作品、檔案、音像記錄及訪談,追溯台灣八十年代藝文發展史的脈絡和文化轉變,展覽也提到香港文化當年如何影響台灣文化發展的情況。

  除了台北市立美術館,台灣歷史博物館、台北當代藝術館也有很多精彩的展覽。到台灣看展覽,基本上看一個星期也看不完。除了展覽空間,表演藝術發展也很蓬勃,各種形式、規模的表演藝術場地都有。文化創意產業園裏擁有不少Live House(小型音樂表演場地),為表演者提供與觀眾更多互動的機會。

  畢竟血濃於水,中華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台灣文化的主軸。例如桃園市有一間橫山書法藝術館,展示台灣書法藝術成就,重視書法、水墨的傳承,這些都是台灣重要的文化旅遊資源。文化旅遊要有深度,要多元化,不是水過鴨背或走馬看花,才能夠令旅客有興趣再次重遊故地。

  在筆者看來,這些都是香港發展文化旅遊值得參考的經驗。文化和旅遊息息相關,可能有人覺得旅遊會把文化水準拖下去,但其實關鍵是如何去做。相信到過東京、台北旅遊的人能感受到,這兩座城市的文化氛圍濃郁。台灣文化軟實力一直以來都很強,誠品書店成為台灣的一個文化品牌是其一,再如八十年代滾石唱片,賴聲川的表演工作坊、林懷民的雲門舞集等等,皆在內地乃至全球華人社會中具有深遠的影響力。

  文化旅遊是一個深層次的議題,需要深度認識和分析,並非只着重「數人頭」,而是需要質量兼備,需要有「質」也要有「量」。台灣制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之後,大量文創產業園和文創空間興起。藝術家和創意工作者有空間發展,才能夠創作出好作品。培養大眾對文化藝術的認識,為藝術市場打好基礎。這正是文化政策的重要性,換言之,政策要創造一個平台,讓大眾可接觸到不同類型的藝術,從而讓整個社會更多元化、更具深度和思想性,也更富創意。這樣的社會,自然會有吸引力,吸引更多旅客到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