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政府應加強建造業人力資源規劃
本港密鑼緊鼓推進「北部都會區」、「三鐵三路」和「明日大嶼」等大型建設項目。建造業議會昨日發表業內最新人力預測,預計各類工程人員供不應求情況將加劇,由今年短缺5%至15%,4年後將大增至15%至20%。惟有關預測是以工程量預測人力需求與現有人手對比的數字,未計入應用科技等因素。當局應綜合各種因素和人口布局,即時着手加強建造業人力資源規劃,正視業界人力困境背後的結構性問題,進行通盤部署,才能更好應對未來建設需求。
應付工程數量大增的辦法,一是增加人手,二是提高業內生產力。建造業議會主席何安誠昨表示,如全港建築工程均採用組裝合成法,將可省卻1.5萬至2萬名工人,但這不會是短期內能達到的目標。議會執行總監鄭定寕亦表示,過去科技園的「創新斗室」和百勝角消防宿舍等採用組裝合成法的工程,工人數目亦比過往大幅減少近一半,因此對未來建造業人手審慎樂觀。
人手方面,本港建造業「青黃不接」的問題嚴重,註冊工人平均年齡近50歲,以40至49歲和50至59歲兩個年齡組別為主,16至29歲青年組別佔比不到15%。和有的行業缺人卻吝於加薪不同,建造業近年不斷抬高人工,可惜即使失業率高企亦難吸引新人入行。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引入「智慧工地」和機械人代搬重物,令工作更安全,並能提升專業形象,與本港人力和教育結構更脗合,將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入行。但一個無可否認的重要原因,是業內致命意外高居不下,令人擔心「有錢無命享」。何安誠亦認為,目前最重要的是提高各持份者的工程安全意識。
據政府向立法會提交的資料,未來數年建造業整體的工程總值預計可達每年3,000億元水平。這些工程投資不但可以刺激經濟、創造職位,還能解決市民住屋問題,並且着眼長遠發展,因而拖不得,也拖不起。不論是全面採用組裝合成法、引入「智慧工地」或培訓人手都已是「遠水難救近火」,因而當局更有必要預早因應每年每季工程數量,加強建造業人力資源政策規劃,上至建築專才和科技引進,下至各類工地工種新人培訓,更有針對性地訂立績效指標,將工作做得更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