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語背後】撫今追昔話西貢(下)

◆西貢村民視古樟樹若神靈祭拜。作者供圖
◆西貢村民視古樟樹若神靈祭拜。作者供圖

  木 木

  2020年3月,深圳市公布首批26處歷史風貌區名單,西貢村位列其中。據《寶安縣志》載,西貢村始建於明末清初。村子的建築風格和村民的風俗習慣古韻猶存,儼然客家文化的標本。

  西貢村民為客家民系,保持着客家人的節俗。特色傳統節慶食品有春節的米餅、年糕,元宵節的湯圓,清明節的艾茶果,四月初八譚公節的瀨粉仔,端午節的海膽糉子,七月十四的菜頭角、菱角,中秋節的月餅,十月朝的糍粑,冬至的起糕仔等等。傳統生產方式半漁半農,農業主要種植水稻、番薯、花生等,出海捕魚一般在大亞灣海域進行,盛產池魚、石斑魚、黃魚等。自清末起,大鵬半島的村民到香港務工,以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為盛,不少村民定居香港。改革開放後,商貿交易開始興旺,村中外出務工者增多。

  據傳,西貢村最早的村民為陳姓,兩公婆攜子女乘船到此,因船被打翻無法繼續前行,便建屋定居,繁衍生息。現居村民主要有鍾姓、林姓、董姓等,以鍾姓為第一大姓,約佔全村1/3。

  在一片保存完好的白牆灰瓦民居中,佔地約70平方米的鍾氏宗祠十分醒目。祠堂門柱上有一聯「穎水源流遠,川恩世澤長」,表明鍾氏先祖發源於中原穎川之濱。據族譜記載,鍾氏源起春秋,始祖氣公,傳今已數百代。西貢鍾姓源於明朝末年,祖婆鄧氏攜子榮啟、榮樂兩兄弟從廣東惠州遷來,兄榮啟公留在西貢開枝散葉,弟榮樂公遷至王桐山。隨着時代變遷,大鵬半島上保留下來的宗祠建築並不多,而鍾氏宗祠數百年來香火不絕,祭享不斷,每逢重大節日或家族紀念日,族人從四面八方前來祭拜。

  除了鍾氏宗祠,另一處古建築譚公廟也頗有歷史淵源。嶺南地區遍布黃大仙祠、媽祖廟、譚公廟這類本土宗教道場,是客家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徵。譚公與媽祖是兩大海上守護神。相傳譚公真名譚德,惠東縣大嶺鎮人,生於元代,修道成仙後,牽一斑斕猛虎雲遊濟世。譚公呼風喚雨,伏虎訓蛇,樂善好施,擅長醫道,經惠陽取道龍崗、坪山、葵涌、大鵬前往香港。沿途百姓感其恩澤,虔修祀事,立廟奉之。譚公廟亦稱譚仙廟,深圳東部存有多處。西貢村譚公廟始建於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2000年重建。佔地面積約140平方米,三開間兩進一天井布局,磚石結構,正門上有「譚仙古廟」石匾。前、左、右各有一涼亭,呈拱衛之勢。

  一年一度的譚仙廟會,是西貢村重要的民俗活動。農曆四月初八是譚公誕辰日,每逢此日,村裏和周邊的善男信女都會參與巡遊,燒香膜拜,以紀念當年譚公為民袪除瘟疫的事跡,場面十分熱鬧。各家男丁頭一天會提前過來,把譚公廟打掃布置一新。其實,對西貢村民來說,譚公廟不僅具有宗教歷史價值,也是一種文化情結。大年初一舞麒麟,便是這種情結的集中表現。村裏男女老少隨着舞麒麟隊來到譚仙古廟前,對着廟門行俯首三叩禮。鞭炮聲和鑼鼓聲隨即響起,舞麒麟隊邁開嫻熟的步伐,緩緩進入古廟,在每個神位前祭拜。然後,舞麒麟隊開始「拜門」,以譚仙古廟為起點,敲鑼打鼓,走街串巷,舞動着麒麟,到每家每戶去拜家門,最後再回到古廟,結束整個活動。

  不過,與譚公廟相關的民俗活動往往有着很強的儀式感,平常很難遇到。讓我深受觸動的,是村頭古樟樹下的伯公廟。伯公廟又稱土地廟、福德廟,供奉土地神,是中國民間最常見的祭祀建築,幾乎各地鄉村均有分布,路口山腰、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土地神源於遠古人們對土地權屬的崇拜,有祈福祉、求平安、保收成之意。由於神格不高,伯公廟多半造型簡單,簡陋者僅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石頭為頂即成,俗稱「磊」形廟。可正因為簡單而得以普及,建廟祭拜成為尋常事。西貢村民把古樟樹視作本村守護神,在其根部建了一座小巧玲瓏的伯公廟。勁節虯枝,香煙繚繞,儼然村中一處文化地標。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從宗祠、古廟到民俗習慣,你會感受到一種微信仰、準宗教現象浸淫在鄉村文化之中,感受到它無處不在的精神建構功能對調節心態、培養善念、和諧鄰里關係發揮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令人意外的是,僻靜的小村落,竟有遠古文化的遺存。2000年9月發現的西涌口遺址就位於村旁,據考證為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戰國時期的人類文明遺址。憑弔遺址,感懷古今,只見初冬的陽光在屋舍和樹枝間隨意灑落,古廟前的廣場上,老人圍坐聊天,兒童追逐嬉戲,與周圍的山川、河流相互映襯,天人合一,其樂融融。

  偏安一隅的西貢,隱然成為禪修之境,讓我對社會發展和生活方式多樣性的理解更透徹,信念更執着。中國式的現代化,應當充分展現鄉村生活和鄉村文化的魅力,而不是簡單地消滅鄉村。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一方面需要全面加強農村交通、能源、居住和公共服務建設,讓數字化生活來到農村,進屋入戶,同時也需要持續建設「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的優美環境,留住田園的恬靜和鄉愁的印記。這不只是一種文化訴求,更是鄉村振興的方向。

  在深圳這樣的快節奏大都市,存在西貢這樣的慢生活小山村,實在是一種造化。撫今追昔,有感而發:

  莽莽蒼蒼入海天  娉娉裊裊起炊煙

  由來多少春秋夢  不過油鹽柴米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