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舊與鮮活/意大利學者的城市印記

  上圖:深水埗瀰漫老區風情。下圖:旲堂(THY LAB)創辦人Alberto。
  上圖:深水埗瀰漫老區風情。下圖:旲堂(THY LAB)創辦人Alberto。

  深水埗,因密密麻麻的舊唐樓、各式各樣的人群以及熱鬧的露天市場而聞名,充斥着草根色彩。近年來,這裏不斷有咖啡店和藝文空間進駐,變成新的文青打卡聚集地。

  區內一條平凡、破舊的後巷裏,出現了一塊中文書法裝飾字牌:旲堂。這裏是研究電影和表演的人類學家、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兼職助理教授、旲堂(THY LAB)創辦人Alberto Gerosa的工作室及放映空間所在地。\大公報記者 劉旅程(文、圖)

  在深水埗喧囂的街道背後,穿行於面目相似的橫街直巷,宛如墜入迷宮。在Alberto別出心裁的設計下,綠植與《列子》《道德經》詞句的招牌相互交錯,將這條窄窄的陋巷裝點得氣韻生動,有了與眾不同的藝術氣息。

  「沒有任何一個地方,比深水埗讓我更有靈感。」

  來香港近10年的Alberto,中文已經十分流利,2007年,20歲的他在網上找了一份工作,飛到上海,不料這是個騙局。不久後他換了工作,後來拿到意大利的大學獎學金,開始研究在中國的意大利人。幾年後他返回意大利,又在其他許多國家居住過,但經過深思熟慮後,他還是選擇來到香港。不知不覺,來自意大利北部「絲綢城」科莫的Alberto,扎根深水埗已經快10年了,他說:「我還沒有找到任何一個地方,比深水埗讓我更有靈感。」10年來,旲堂不但是一個社區放映空間,也舉辦了不少藝文活動,其間Alberto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文化和宗教研究博士,並拍攝紀錄片。

  談到香港,Alberto言語間帶着憧憬。他說:「香港的歷史注定她的特殊性,任何地方的城市文化都帶有地理位置的局限性,任何地方的藝術作品都生長在自己的文化系統裏,沒辦法看到外面。只有香港,可以將中西文化結合,看到香港以外的多元文化,在這種文化下,才能去做一些更有意思的事情。」在他看來,很多人即便生活在香港,但他們的社交圈其實是活躍在世界各地的。好比去超市買菜,會發現很多菜來自世界各地,但它們同時出現在香港,這是一座非常國際化的城市,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這兒交融。

  「在深水埗住了10年,現在我希望有機會重新來看這裏,究竟下一個2033年的10年計劃,會否搬去別的地方。」被問及在深水埗的居住感受時,Alberto坦言,2013年的深水埗和2023年的,肯定不再是同一個地方。「2013年,當你告訴別人你住在深水埗,別人會用奇怪的眼神審視你。那時候,深水埗沒有名氣,租金便宜人口密集,也有東南亞人、印度人、巴基斯坦人、非洲人等等,讓人覺得非常混亂危險。」說到一半時,Alberto忍不住用手機展示深水埗的街景舊照,在一些經典的香港電影或者海外大製作電影中,可以看到深水埗常被選址作為取景地,其中街景和招牌令深水埗非常有舊時香港的風貌。

  「無法評價舊的痕跡減少是對還是錯。」

  「2013年,我帶很多人參觀深水埗,發現非常多有趣的地方。但現在這些地方逐漸變少,取而代之的是愈來愈多的咖啡店,有點像所有國際城市統一的一種標準,但你無法評價舊的痕跡減少是對還是錯,好像那些標誌性的街頭招牌,因為時代太久遠,隨時有掉下來砸到路人的危險,這時候不拆掉的話,店主需要花一些成本來翻新這些招牌,但多數店主不會樂意做這些事情。」

  鍾情電影與表演藝術的Alberto說到和深水埗的緣分時,眼神裏是透着光的。「我曾在深水埗遇到了自己非常欣賞的一位韓國導演金基德(已故),我主動上前打招呼。2019年,我邀請對方來THY LAB為本地捧場客作《阿里郎》朝鮮族民歌表演。」因為區內沒有電影院,且在香港看電影並不便宜,Alberto就想:為什麼不設立一個免費的小影院呢?讓喜歡電影的人都可以過來。

  這其中,他亦有更有趣的經歷。「我做了一個表演,這個表演是關於上帝的,也是關於Maggie(張曼玉)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電影好像愈來愈重要,它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方法論,一個非常出名的電影明星,在有些觀眾眼裏,好像高高在上。所以我做了一個表演藝術『DO you believe in Maggie?』我放映了10天關於她的經典電影,希望她可以出現,我將此作為一個藝術實驗。在最後一天,Maggie真的出現了。因此,她在我們眼中變得更加簡單和純粹。」

  「剛來時我不懂中文,愈學愈喜歡。」

  Alberto總是意猶未盡地聊及中國,甚至展示了他的香港永久居民身份證上的中文名字:影波。據他介紹,影波這個名字源於德國藝術家Ingeborg Luescher。1936年出生在瑞士的Ingeborg Luescher,是第四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策展人史澤曼(Harald Szeemann)的妻子,身為德國人,當時她卻以「華人藝術家」身份參展,化名為生於1963年的「Ying Bo」。2022年,Alberto去到她位於瑞士的家,86歲Ingeborg Luescher將「Ying Bo」的名字贈予他,並進行了授予名字儀式。「我很懂中國,剛來時我不懂中文,愈學愈喜歡。來到這裏,所有的一切讓我覺得好像回家了,中國的文化,人情世故那些對我來說不像是一個新的文化,好像我一直都這樣。我喜歡為了關係去做事情,例如認識了一個人,我覺得這個人很有意思,那我會想和對方一起做一些事情,而不是我要做一件事情,然後需要去找很專業的人。在我眼裏,那種人與人的連接、關係,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