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落後】活化不活用 歷史建築拆剩空殼

  港府對於建築文物的保育,一直給人印象都是「踢一腳郁一下」,也未有對建築文物予以足夠的保護,保育政策大有進步空間。在評級的制度當中,除了被評為「法定古蹟」的建築文物之外,即使成為評級建築,亦只是屬於建議,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不可以拆卸。因此當商家考慮經濟利益後,都會將已評級的歷史建築改裝成高檔項目,凸顯現行保育政策下的「不保育」,甚或是「被保育」的項目改建成了一個商業住宅項目,只留下原有古物建築的片磚片瓦,文物失真兼掉了靈魂,令盛載香港歷史故事的建築文物隨之消失。

  正如灣仔「舊灣仔街市」,該建築由英國建築師組成的工務局設計,是一幢戰前典型德國包浩斯風格的建築物,近期再被學者界定為摩登流線型建築,主要建築特色是橫向長窗和雨篷所組成的橫線條。入口位於流線型的轉角,加上屋頂上的欄杆設計,使它更像船形,設計風格呼應了同時期1939年落成的中環街市。自1990年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後,發展商華人置業於2009年5月拆卸舊灣仔街市後半部分,只保留外殼及前半部分,在上蓋興建住宅大廈壹環,由庶民出入之地變成可望不可及的高檔住宅,而「舊灣仔街市」如今只餘下無靈魂的外殼。

  虎豹別墅拆剩主樓和虎塔

  另一例子,著名的大坑虎豹別墅,為已故商人胡文虎所建,神奇的是,他買一大塊地,不只建屋給自己住,還造了個萬金油花園供公眾遊樂。虎豹別墅從1935年以來一直是遊客的景點,但後來1998年整個虎豹花園以一億元出售,政府也沒有出面買下來。即使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也敵不過發展利益,如今只拆剩主樓及虎塔,而本來供公眾遊樂的萬金油花園,已變成重門深鎖的住宅大廈渣甸山名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