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風遺大汴村\本報記者何德花、通訊員魏永青
圖:甪里新閭、周氏宗詞、家族學堂等建築群魏永青攝
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被公認為理學派開山鼻祖,儘管留存文章不多,但其「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愛蓮說》卻廣為後世傳誦。在福建北部古城建甌,有一處叫大汴地的自然村,周敦頤後人在此處繁衍生息了600多年。這裡建造了甪里新閭、周氏宗祠、家族學堂等建築群,處處散發着周敦頤「芋蔬可卒歲,絹布是衣食,飽暖大富貴,康寧無價金,吾樂蓋易足,廉名朝暮箴」的思想。大汴村距建甌城約57公里,山高路陡,往年交通不便,但小小村落因為有周敦頤後人聚居,而格外引人矚目。目前,小山村有490人,古民居群依山而建,由上而下排列着周氏宗祠、甪里新閭、家族學堂等三組建築。
沿用甪里故名憶家鄉
通過里弄、通道、房屋之間的邊門連接成一個整體。房屋和周圍的茂林修竹、山澗田園天然成趣。各大門的門框、台階均用花崗石精雕細刻,輔以圖案;過道的天井兩側用青石板鋪就,簡潔大氣;而宅院雕樑畫棟,極盡奢華,門窗上雕刻有歷史典故、神話傳說、花鳥魚蟲,均用金粉彩畫,工藝精湛,歷百年而不變色,有的完好如初,但有些老房子被土匪圍打不破後,怒而用火把付之一炬,徒有外牆,訴說歷史。
而周氏書塾,楹聯文字均體現了以理學為體,耕讀為用,講書明禮,報效國家的思想。在一紅漆雕花的書房裡,仍保留有「百日莫閒過,青春不再來」、「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等詩句子的楹聯。
83歲的周德榮和記者談起先輩遷徙到閩北的往事。據周氏家譜記載:在大汴地已生息600多年的周氏後人,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建造甪里新閭、周氏宗祠、家族學堂等建築群。老人說,先人在此創業,築屋時仍懷念家鄉,故用「甪里」古地名,與新創建的宅院群落「新閭」為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