飢餓地圖2011


  圖:索馬里數以十萬計的兒童因饑荒導致營養不良,處於垂死邊緣  美聯社

  根據聯合國的定義,當一個地區20%的家庭極度缺糧,急性營養不良率超過30%,同時每1萬人中每天有超過2人死亡時,該地區便進入饑荒狀態。

  饑荒,是人類自遠古以來的老敵人,但在20世紀最後25年間,人類在解決飢餓的問題上有了很大的進步:從1970年到1997年,飢餓人口從9.59億減至7.91億,這主要歸功於中國和印度在減少飢餓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發展中國家的長期飢餓人口開始以每年近400萬的速度大幅增加,到2001至2003年,全球飢餓人口增至8.54億。目前,這個數字已經達到9.25億之多,意味着世界上每7個人中,就有1個人得不到足夠食物。

  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出,在這9.25億飢餓人口中,98%生活在發展中國家,具體分布如下:5.78億生活在亞太地區;2.65億生活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5300萬生活在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區;4200萬生活在近東和北非地區。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製作了「飢餓地圖2011」,把全球各國的營養不足程度分為5級,在最嚴重的第5級(代表營養不足的人口等於或超過該國或地區總人口的35%)中,除了中美洲的海地之外,其餘全部位於非洲。

  引起饑荒的原因包括:自然災害、戰爭、貧窮、不完善的農業基礎設施以及自然環境的過度開發。宋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