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飲食療法的使用原則
1 .辨證施食:
根據臨床的不同的證型,施以不同的飲食。如有頭痛、鼻塞、畏寒、全身酸痛、無汗等表現,可辨為外感風寒表證,可選用生薑、葱白、紅糖等溫熱食品煎湯熱服,以發汗解表以散寒。辨證施食是中醫飲食療法的根本原則,應貫穿整個康復過程之中。
2.辨病施食:
在辨證施食的前提下,還應結合辨病施食,根據病種不同而選用不同的飲食。如消渴病(糖尿病),可選用豬橫脷(豬胰臟)、葛根、知母、淮山、生地等具有降血糖作用的藥物,以加強對消渴病的調治。
3.峻緩有度:
峻補是指補養作用峻猛,效果迅速之調養法或治法。此法一般用於虛弱程度較重,且需要急於挽救之虛態。此時補品之用量宜大,且為較貴重之品,如冬蟲夏草、人參等。
緩補,又稱平補,其作用較平和,取效緩慢,一般用於病勢較緩,病程較長的虛弱體質,或平日需一般的調補者,通常用藥性平和之品,如淮山、百合、太子參等。
對於身體較虛弱的人,未必一定要用峻補法,主要還要看服用者是否能吸收,如果吸收不了補品,而勉強過於峻補,可能會導致「虛不受補」的副作用,如出現「熱氣」、「胃滯」等現象。
雖然緩補的作用較平和,比較適合1周調補1-2次,但如果身體沒有虛弱的症狀或體徵者,並不適宜過頻食用(如每周食用4次以上),否則也可導致身體的氣血陰陽平衡失調,此時不僅無益,反而有害。
4.注意宜忌:
湯飲及菜譜調養身體時,如使用不當,不僅發揮不了良好的效果,反而可產生不良反應。因此,需注意以下幾方面:
(ⅰ)辨別虛實:虛證宜用補法,實證則宜用瀉法。一般脈象的無力,無神,言語發聲的低怯,舌質的胖嫩,病人體質的弱均為虛象;脈象的有力,有神,言語發聲的亢亮,舌質的蒼老,病人體質的強均為實象。
(ⅱ)清除外邪:外邪未盡(如感冒未清)而正氣已虛(如抵抗力下降),此時補法不宜過強,如需要用補法,僅適合用補瀉兼施之法,當補法使用過猛,極易產生「閉門留寇」的副作用,疾病也難以完全康復。
(ⅲ)保護脾胃:脾胃納運功能主要反映人體的消化吸收功能,當一味過用峻補,非但不能補虛,還很容易導致壅滯,影響補虛之品的正常消化吸收。所以在補益湯飲或菜譜之中常配伍理氣健脾,和胃消導之品,以達到補而不滯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