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史》詳述甲午陸戰
圖:《甲午戰爭史》史料淵富,考訂精嚴,獲得海峽兩岸和日本學者的好評
戚其章是「甲午戰爭史研究之第一人」,其巨著《甲午戰爭史》頗值一讀,尤其在甲午年的今天。該書內容豐贍,但詳略得宜,不會使人感到史料繁瑣而生厭。該書的主要特色,上周已概述,其內容特點,本周再論一二。
四大軍進入朝鮮作戰
中學中國歷史科的內容,有關甲午戰爭的經過,多詳海戰而略陸戰,陸戰的描述只有寥寥數句,以致學生對甲午戰爭結果的普遍印象就是:大清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其實甲午陸戰與海戰一樣重要,同樣可歌可泣。戚其章的《甲午戰爭史》對陸戰的描述極為詳盡,書中詳述了進入朝鮮作戰的四大軍:盛軍、毅軍、奉軍,以及奉天練軍盛字營和吉林練軍,共32營,13526人。李鴻章認為這批陸軍「練習西洋新式槍炮多年」,必可進逼漢城。對日本陸軍的描述同樣詳盡,包括各個師團、聯隊、大隊等,總兵力19600餘人。平壤陸戰的重要實不亞於黃海海戰,書中?墨極多。清軍的腐敗人盡皆知,其實陸軍不乏忠勇之士,如奉軍統領左寶貴(1837-1894年)「性勇敢,多大略」,曾對言退兵者豪言:「若輩惜死,可自去,此城為吾冢矣!」最後在平壤玄武門城中炮身亡,其壯舉實不遜於在海戰中犧牲的鄧世昌。另一方面,清軍也並非每戰必敗,平壤船橋里之戰,清軍以2200人戰勝日軍的3600人,並擊斃6名將官。其中數役,清軍本可戰勝日軍而改變甲午戰爭的結果,終因主帥畏敵而事敗。
此外,有關馬關條約簽訂後的事跡,一般史書僅詳述「三國干涉還遼」等事。該書的下限並不止於此,而是寫到台灣割讓後,島上民眾和黑旗軍與日軍周旋到底的事跡,這全書的最後一章竟也佔了62頁。
戚其章的《甲午戰爭史》無論陸海戰、清日雙方實力、清軍勝敗仗,都巨細無遺地記述,讀畢可全面了解甲午戰爭的背景、經過、結果及其深遠的影響。
(甲午年讀甲午史.下)
嶺大社區學院高級講師 梁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