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面具首次集中展示


  面具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世界不同地區、不同時代都曾出現過,通常都與禮儀、祭祀、喪葬等活動密切相關。其中,以黃金製成的面具十分罕見,在世界範圍內發現較少,反映出使用者地位的尊崇與神聖。

  展廳中心還設置了一個特殊的單元「黃金面具」,展出來自四川、西藏、新疆、內蒙古等地出土的八件黃金面具,是首次對內地已發現的主要黃金面具進行集中展示。

  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大金面具,是古蜀人神聖的祭祀用品,目前中國發現的同時期形體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金面具。這件面具整體呈立體臉譜,繫在模具上錘揲成形,厚度僅有0.02厘米,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則採用剪切而成。面具臉部豐滿,表情威嚴,具有一定的寫實風格,是研究商周時期成都地區古蜀文明、金器加工工藝、青銅文明以及四川盆地與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重大的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

  出土於西藏阿里地區劄達縣曲踏墓地的金面具,則與真人面部相仿,冠部正面並列鏨刻出三座階梯狀的雉堞,面部刻出眉、眼、鼻、口。在阿里地區同時出土了其他幾件黃金面具,反映出當地文化中存在的覆面葬俗,以黃金面具作為隨葬品的文化現象廣泛存在於當時的歐亞大陸範圍。

  而出土於遼寧瀋陽康平縣沙金台鄉張家窰林場長白山墓群的金面具,亦具有強烈的寫實風格,五官刻畫細緻,甚至睫毛、鬍鬚都清晰可見,有蒙古人種特徵。面具四周邊緣有穿孔,用於穿銀絲網絡,面具與銀絲網絡配套使用,將墓主人包裹嚴密。

  「中國出土的黃金面具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態勢,這裏展示的每一件黃金面具都堪稱鎮館之寶,其大小、造型、功能各有不同,更蘊含着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間交流融合的歷史記憶。」展覽策展人、金沙遺址博物館陳列研究部副主任黃玉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