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大地震/多國馳援緬甸 美國無實際行動

  圖:救援人員3月30日在曼德勒搜救地震倖存者。\法新社
  圖:救援人員3月30日在曼德勒搜救地震倖存者。\法新社

  截至3月31日,緬甸大地震已造成逾2000人死亡,約3900人受傷。世界衞生組織(WHO)表示,為搶救傷者和防止災區出現疫情,迫切需要800萬美元(約6240萬港元)資金。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多方已派出救援隊並提供人道主義援助,最愛將「人權」掛在嘴邊的美國政府卻遲遲沒有實際行動。美媒披露,美國總統特朗普開除大量負責對外援助的聯邦僱員,美國向緬甸提供援助的渠道幾近崩潰。

  【大公報訊】緬甸國家管理委員會3月31日說,此次強震已造成緬甸全國2056人死亡,約3900人受傷,另有270人失蹤。受緬甸強震影響,泰國至少19人死亡。緬甸領導人敏昂萊宣布,將3月31日至4月6日定為全國哀悼周,在此期間全國降半旗誌哀。

  地震救援「黃金72小時」已經過去,但仍有很多人被困在廢墟中。一名在重災區曼德勒搜尋倖存者的救援人員說:「令人悲傷的是,我們發現的屍體可能比倖存者更多。曼德勒天氣很熱,屍體迅速腐爛。有些時候,我們只能循着臭味找到屍體。」災區的醫療系統已不堪重負。曼德勒居民Sandar Win說,她6歲的兒子被建築殘骸壓住,導致骨盆骨折,但曼德勒綜合醫院把他們拒之門外,因為醫院裏早已擠滿傷者。

  美國援助緬甸渠道崩潰

  緬甸將於5月進入雨季,4月起降水就會顯著增加,濕熱天氣不僅增加登革熱、霍亂、瘧疾等疾病大流行的風險,還可能導致地震災區發生洪災和山泥傾瀉等次生災害。世衞組織3月30日表示,該組織正以最高級別的緊急行動作出響應,包括向內比都和曼德勒的醫院提供近3噸醫療物資,同時組織全球緊急醫療團隊赴緬甸。世衞還發出緊急呼籲,尋求800萬美元資金用於未來30天內挽救生命。世衞警告說,緬甸醫療能力有限,且災區水電供應不穩定,傷者出現感染和併發症的風險很高,水源和食源性疾病暴發風險也在上升。

  美媒指出,中國、俄羅斯、印度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救援隊已抵達緬甸並投入救援工作中,但美國卻「什麼都沒做」。儘管特朗普聲稱將提供200萬美元的援助,並通過駐緬甸的人道主義組織發放,但美國援助緬甸所需的許多渠道已經崩潰。據報道,負責對外援助的美國國際開發署(USAID)近期成為特朗普重點打擊對象,一些員工3月28日正在準備應對緬甸地震時收到裁員通知。兩名員工原本應該被派往緬甸仰光和泰國曼谷擔任人道主義援助顧問,但這兩個職位被特朗普政府砍掉。

  消息人士透露,直至4月2日,一支僅有3個人的USAID評估小組才會抵達緬甸。

  特朗普剛上任便宣布讓美國退出世衞,令世衞陷入資金不足的窘境。美國提供的資金佔世衞預算近五分之一。緬甸發生地震當天,世衞總幹事譚德塞發布內部備忘錄,表示受美國「退群」等因素影響,世衞不得不進行裁員並縮減業務規模。

  在緬華人:天氣炎熱 救援不易

  在曼德勒工作的華人小小(化名)告訴大公報記者,包括她在內的當地居民一度前往城外空曠區域避難,目前已陸續返回城區。救援人員已抵達災區並開展營救,但物資供應仍顯不足,當地華人團體正自發組織捐贈飲用水等急需物資。小小表示,災區已發生多次餘震,其中3月30日的一次餘震強度達5.1級,震感明顯。據報道,地震發生以來,緬甸很多災民一直露宿街頭,其中一部分是因為住所被震塌,另一部分擔心發生餘震。

  小小還提到,災區網絡信號不穩定,且天氣炎熱,對救援和安置工作造成額外挑戰。另一名居住在仰光的華人也提到信號問題,表示仰光不是24小時都有無線網絡,手機信號時有時無,且有些區域每天只供電4小時。

  (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