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啟示錄❹ 【AI健康發展】/中國AI驚艷全球 熱發展要有冷思考

近日,「2025年或成AI智能體爆發元年」的話題引發高度關注。當AI顛覆性重塑了世界各個角落,成為全球最炙手可熱的「新大陸」,人們都期待着這場智能變革的新未來。然而,可見的智能未來令人既喜又憂:AI的倫理風險與治理框架是否跟上其發展速度?當少數國家與企業壟斷技術紅利時,全球數字鴻溝是否會進一步撕裂?當機器逐漸替代人類的部分能力時,個人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又該如何重塑?……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期間,中外嘉賓圍繞「AI熱」展開多場前瞻性討論,提供了「熱發展」中的諸多「冷思考」。\大公報記者 李紫妍、黃寶儀、何玫博鰲報道
議題一:如何平衡AI的「興」與「治」?
推動多元發展
教機器以人文
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 郭毅可
人工智能治理是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全球化問題。千萬不要認為機器沒有獨立意願,人工智能現在可以創造很多藝術作品、證明很多數學定理,知道我們在調整它們,還拚命跟我們對抗。所以我一直認為,大學研究中的基礎研究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文教育,這才是大學最根本、最需要改變也是最重要的教育,因為將來我們要教機器人文。
維護公平競爭
打破技術壟斷
中國社科院大學教授、國務院原副秘書長 江小涓
當技術發展使這些價值觀到了必須改變的時候,我們就要改變它。DeepSeek最大貢獻在於打破了壟斷,將AI領域由以前的寡頭遊戲變成了可以普遍競爭的產業。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許多問題可以通過自發秩序解決。
明確技術紅線
讓AI健康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AIR)院長 張亞勤
這一年人工智能行業正在從生成式AI走向智能體,從信息智能走向無人駕駛、機器人等為代表的物理智能、走向人腦接口等為代表的生物智能。智能體具有自我規劃、學習、試點並達到自己目的的能力,但因為其運行過程中的運行機理尚未完全理清,因此需要對智能體設置諸如不能自我複製一類的紅線。
完善治理體系
平衡各方利益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全球關係與合作主任、經合組織七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和亞太經合組織協調人 安德里亞斯·紹爾
人工智能相關的界限和原則也更加需要被關注。六年前研究者還在說5G技術可以通過設備監測地裏禾苗的長勢,但如今這些無需設備,只需運用AI通過一句語音指令就可以完成。應對複雜的AI技術需要建立複雜的治理體系,應當是多級化、多部門、更多利益相關方參與的,同時兼顧用戶需求。
議題二:如何彌合加劇的數字鴻溝?
育跨學科人才
全方位發展AI
芬蘭前總理 埃斯科·阿霍
我並不認為AI會控制人的思想,應該是人去控制AI。因此,技術決策者必須理解技術背後的社會、商業、人文邏輯。所以,我們需要特定的專才,需要跨學科的通才,未來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跨學科的人才培養。
提升數字技術
解民眾企業難題
柬埔寨商業部副國務秘書 斯維娜麗
商業部也建立了柬埔寨數字政策,促進數字包容性,通過創建數字基礎設施促進數字政務、數字商業的創建,目的是填補數字鴻溝。例如,政府投資寬帶、網絡、移動網絡,中小企業有了可靠的接入數字平台的能力;推動技能培訓和數字素養培訓,特別是針對年輕人的培訓。
議題三:如何塑造AI時代的競爭力?
與行業場景融合 AI才有價值
畢馬威中國副主席、畢馬威中國首席技術官及創新主管合夥人 劉建剛
AI本身不產生價值,只有和行業場景深度融合,它才產生價值。未來的AI熱潮,預計一兩年左右會迅速轉移到AI應用大爆發,將來AI整個價值結構中最大所在,一定是在應用端。
加強企業創新 使AI成真「拍檔」
GSMA(全球移動通信系統協會)大中華區總裁 斯寒
要AI真正變成負責任的合作夥伴,需要企業和價值鏈上更多的生態合作夥伴共同面對創新時代。像GSMA有一個成熟度路線圖,有二十多家全球領先的運營商加入,大家一起貢獻如何從價值管理、組織管理去形成內部的一些AI治理架構和應用架構,可以在路線圖上對比自己的成熟度到底到什麼程度。
降低能耗 發展綠色人工智能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院長 朱旭峰
人工智能技術本質上是另一種形式的全球化,企業可以選擇用機器來替代人力,或者搬到人力成本更加低的一個發展中國家。同時,人工智能本質上是利用能源提高效率的技術。未來我們希望一方面要大量提供能源,另一方面還是要有更加節能、算力提高、效率提高的人工智能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