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堂江湖/改造老舊小區的新思路\沈 凌

  圖:為了滿足住房消費需求,市場一直關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問題。
  圖:為了滿足住房消費需求,市場一直關注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問題。

  近期發布的《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明確提出要「更好滿足住房消費需求」,引發市場對於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問題的持續關注。目前改造模式分為兩種:

  一種是整體拆遷,由開發商重建。優點是操作比較簡單,容易適應城市規劃,困難在於動用資金的規模巨大。老小區往往是城市中心黃金地段,拆遷補償低了老百姓不願意,高了政府和開發商又要承擔資金壓力和市場風險。

  另一種是自拆自建。不過,在操作層面上很難協同。特別是原來的住宅單元面積小,老住戶為了改善居住條件,一般都有擴面需求,這樣必須提高容積率。從微觀來講,問題不大,但是如果每次改造都增加住宅面積,在宏觀上會進一步加劇供過於求的程度。

  因此,筆者提出第三種改造老舊小區的模式,如果能夠完善並結合到整個城市規劃中去,可以形成老小區改造多樣性,在宏觀上建築面積有增有減,供求平衡。

  該模式的總體思路是減量而不是增量,適用於市區黃金地段老舊小區改造。這類地區土地價值高,但是現在的小區地積比率高、樓房質量差,導致小區總價不符合黃金地段的土地價值。以杭州為例,最近西溪濕地旁邊的低密度住宅新地塊拍賣,樓面價已經接近每平米9萬元(人民幣,下同),拱墅區的城市排屋二手房已經成交價超過24萬元,但是吳山附近老小區二手房單價才4萬、5萬元水平。

  以後市街小區為例,單價4萬元左右,地積比率2。現在假設以6萬元的價格收購全部二手房,然後降低地積比率到1。那麼其實對於開發商來講,就是12萬元的樓面價。如果建成200平米左右的排屋出售,單價有望超過20萬元,至少應該和餘杭拱墅的城市排屋差不多的價格。以24萬元計算,利潤空間很大。

  當然,一旦有開發商全面收購該小區的二手房,就會引發不少問題:1)二手房房價可能上漲,超過原來預計的6萬元。2)有可能出現部分不願意搬離的老居民。這個其實和股市上的邀約收購差不多,並不一定能夠成功,所以這裏提供一種新模式。

  原有產權競價出售

  首先,開發商可以與老舊小區的住戶簽約,把老舊小區產權作為股權折算為新小區產權。舉例來講,老舊小區一套60平米的老房子,而原址拆建後全都是180平米的排屋,而且小區地積比率也從2下降為1,所以相當於原來6套60平米的房子換了現在一套180平米的排屋。或者開發商拆建成本和利潤按照每平米2萬元計算,也可以折算成一套老房子,那麼新排屋的產權其實就是原來六戶老舊小區和一戶開發商的總和。

  其次,可以採取拍賣機制集中各方股權。任何一方老住戶都可以按照不低於保底價2160萬(180×2×6)洽購其餘六方的產權。如果老住戶都願意出售而無人願意收購,那麼開發商以6萬元的價格兜底收購。如果老住戶中有人願意收購,那麼相當於開發商就按照現在的自拆自建模式,賺到了每平米2萬元的開發成本和利潤,而老住戶的回購實際上只有14萬元,遠低於市場價水平。

  如果願意收購的人數多於願意出售的,那麼就可以通過拍賣的方式價高者得。開發商還能把沒有參與競拍的新排屋拿到市場上出售,接受全市場其他人的競價,再將得到的拍賣收入按照原來的股權比例分配給產權人。這樣的獲利,應該高於原來的每套360萬元的拆遷補償,無論是老住戶還是開發商都有利可圖。

  再次,新模式由於採取了產權折算的方式,幫助開發商節約了一大筆買地的開支,降低了開發商的營運風險。而對於政府來講,有效盤活了老舊小區的土地資源,還可以作為減少住宅整體供應量的手段,平衡城市各個區域的發展。原有住戶獲得了高額補償,地產開發商有效降低了資金成本,政府亦減少了公共財政開支,可謂一舉三得。

  (作者為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