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論風生/英國「半年報告」與沒落帝國畸形心態\軒轅靖

  3月27日,英國發布第56份所謂的「香港問題半年報告」。自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之後,英國當局「殖民主義幽魂」不散,不斷以各種藉口干預香港特區事務。近年來,為追隨美國的反華遏華策略,同時再刷「國際存在感」,英國當局又炮製新的理由,抹黑香港「一國兩制」實踐。但這類偽善的裝腔作勢之舉,除了體現英國當局的無知可笑外,發揮不了任何作用。

  手持刀劍卻要他人放下盾牌

  當西方世界的「燈塔國」美國開始亂了方寸,不講「契約」、「道義」,甚至將單邊主義的關稅大棒砸向英國等西方盟友時,英國這個老牌日不落帝國面臨着前所未有的挫折感。由此再看剛剛出台的這份報告,更顯英國殖民殘夢的落寞,也戳穿了這份報告「滿紙荒唐言」的尷尬。

  然而,英國外交部還是繼續拋出所謂「香港問題半年報告」,不論法理還是現實而言,都嚴重與事實不符。例如,在英國剛剛出台的報告中,聲稱香港國安法「侵蝕自由」云云,卻選擇性遺忘2019年香港街頭黑暴肆虐時,商舖被焚、市民遭毆的亂象。事實是,2020年國安法實施以來,香港根據《公司條例》註冊的本地和非本地公司數量均創歷史新高,國際仲裁案件受理量也躍居全球第三,這些數據無聲地訴說着香港法治重建帶來的繁榮。

  而英國自身在應對2024年8月國內騷亂時,不僅將示威定性為「極右暴亂」,更實施大規模拘捕、通宵庭審、重判罪犯,這種「嚴打」措施與其對香港警方依法執法的指責形成鮮明對比。這種英國式雙重標準,就像作家狄更斯筆下的偽善紳士,自己手持刀劍卻要求他人放下盾牌。

  更深層的矛盾還在於意識形態領域的認知錯位。英國政客將亂港分子們美化為「民主鬥士」,卻刻意忽略其勾結外部勢力、煽動暴力的犯罪事實。香港警方對多名在英逃犯發出通緝令時,英國外交大臣竟稱這是「跨國鎮壓」,全然忘記本國的新《國家安全法案》同樣將「外國干預」列為重罪。這種認知扭曲折射出的,不僅是價值判斷的偏差,更是殖民者思維的慣性俯視──彷彿香港仍是需要「文明教化」的邊陲之地,而非擁有成熟法治體系的國際都會。

  英國殖民心理的頑固慣性養成了難以祛除的「心中之賊」,即深深植根於英國一些政治精英的思維定式之中。簡言之,將香港的繁榮歸功於「殖民遺產」,將中國的治理視為威脅。這種邏輯也在2024年英國大選期間被刻意強化,成為轉移國內矛盾的廉價工具。當西方媒體渲染「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不保」時,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聯席投資總監卻選擇在香港購入物業,另一間英國信用資產管理公司Sona Asset Management據報亦將落戶香港,反映英資用實際行動對香港投下信任票。

  面對英國老舊殖民思維,中國展現出的戰略定力值得深思。外交部發言人在多次回應中,既堅定重申「三個堅定不移」原則,又一針見血地指出英國陷入「殖民思維窠臼」。香港特區政府的應對同樣堅實有力,4000字逐條批駁的新聞稿、對司法個案的專業闡釋、對在囚人士權利的系統說明,構建起立體化的回應體系。

  靠半年一次刷「存在感」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當英國政客討論香港事務時,或許更應關注本國日趨嚴重的種族歧視和民生困境──根據2025年2月《經濟學人》數據,英國實際工資水平已連續三年負增長,國民醫療服務體系(NHS)候診名單突破800萬人。這些現實問題不會因為幾份涉港報告得到緩解,反而可能因錯誤的對華政策而加劇惡化。真正負責任的政治家應當直面真實問題,而非沉迷於製造虛幻的「道德優越感」。

  當前,香港朝着「一國兩制」實踐新階段不斷邁進。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提速、北部都會區建設如火如荼、國際法律樞紐地位日益鞏固。這些生機勃勃的實踐,本身就是對殖民迷信最有力的祛魅。當英國仍困在半年報告的循環裏原地踏步時,香港已向着「東方之珠」的嶄新定位闊步前行。這或許印證了中華文化中「大道之行」的智慧:真正的破「賊」之道,不在於唇槍舌劍的爭辯,而在於用發展的事實構建新的話語體系,讓那些不合時宜的雜音自然消散。

  英國自詡「法治典範」,意圖以「半年報告」來彰顯存在感,但實質上是沒落帝國的「失落感」和「優越感」相交纏之下的畸形產物。現實的諷刺是,如果他們真的「關心香港人」,那麼,請英國當局和反華政客們,切實平等對待數以萬計流亡英國的香港人。英國早已淪為二流國家,其所追隨的美國政府如今也要「拋棄歐洲」,繼續「半年報告」,不過是徒增世人笑料耳!

  國際關係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