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讀】升級「放管服」 打破「隱性壁壘」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研究員劉英既對中國制度型開放的積極成效表示認同,也同時指出了外企當前在要素獲取、市場准入、標準對接等領域面臨的難題。
她提到,「要素」不僅包括傳統的土地、資金、人才、勞動力等,也包括數據、專利、知識產權等市場要素。「中國正在加快上述要素的市場化配置,也能保證外資可以在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下進行要素獲取。但目前面臨的問題是中國正處於傳統經濟向數字經濟轉型的過程,在全球數據跨境流動以及人工智能規則尚未統一的情況下,導致外資企業在數據要素獲取效率上存在障礙。
AI等領域無統一標準 冀外企參與討論
「這是一個過程,我們需要更有效和高效地去幫助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獲取相關要素,政府或許可以加速構建跨國數據流動的相關框架與規則。」劉英說。
劉英認為,無論是高水平對外開放還是制度型對外開放,核心體現都是規則、規制、標準、管理等方面的對外開放。比如目前的數據要素以及人工智能領域,還尚未形成統一的標準和規制,因此接下來中方應該歡迎外企與中企一起,建立跨國協商機制,讓外資企業參與到行業標準、國家標準等多項標準的討論當中,讓他們的管理經驗、技術經驗轉化為中國標準升級的推動力。「這也將有利於引領中國相關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劉英表示,負面清單的縮減雖釋放積極信號,但具體到各個地方,不排除仍有「隱性壁壘」的問題。中國在「放管服」上開展了超過10年的改革,核心要義就是「政府放權」,尤其對外資企業,更要打破「隱性壁壘」,在牌照審批、資質互認等關鍵環節加速改革與落地。「真正的開放應該是全鏈條的。」她建議,或許應設置第三方監督部門,從中央層面管理外資市場准入遇到的瓶頸困難,形成快速響應機制。
避同質化競爭 中西部新能源等具優勢
近期各地政府爭相出台「人工智能+」行動方案,多地紛紛探索人工智能與垂直領域的深度融合。劉英認為,地方政府應避免同質化競爭,聚焦本地優勢產業鏈,比如北京應着重深化人工智能與新材料、半導體的創新,上海則可以利用金融優勢推動人工智能算法與醫療健康的融合等。「《外資企業法》實施後,在內外資同等待遇的前提下,上述行動方案也同樣能覆蓋到外企。」
劉英特別提到,外資應該將目光更多往中西部地區投射,因相較於東部沿海寸土寸金的現狀,中西部擁有充足的土地資源,在能源、人才和產業承載潛力上也都獨具競爭力。同時,新能源產業在西部快速發展,光伏、風電裝機規模全國領先,形成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協同發展的能源保障體系,在智能網聯汽車發展方面具備巨大潛力。她建議,中西部地區可以借鑒東部沿海產業園區經驗,打造數字園區、智能園區、綠色園區等,同時降低物流運輸成本,用更具性價比的優勢吸引外資。
●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燁 北京報道